十一月初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恩西尼塔斯,海洋学博士艾莉森正在海边遛狗。那日的蓝天、海浪和沙滩都很美,除了远处一条反射着阳光的“塑料垃圾”。
走近一看,艾莉森发现这并不是垃圾,而是一条长相恐怖的死鱼:它带状的身体长达 3 米左右,饼干大小的眼睛“怒目圆睁”,头上伸出的红色鬃毛与银色的光滑皮肤形成诡异反差。
艾莉森立马认出,这是一条皇带鱼!
由于体形和长相骇人,皇带鱼长期以来被视作厄运的象征。在日本,民间认为皇带鱼被冲上海岸意味着地震即将发生。在美国,一些人习惯叫它“末日鱼”。
让当地人恐慌的是,在刚刚过去的八月,一条 3.7 米长的皇带鱼刚刚被冲到岸边。要知道,自 1901 年以来,加州只记录过 21 条搁浅的皇带鱼,最近几个月,两条皇带鱼接连“上岸”,确实有些反常。
不过,在深入探究这些反常现象前,我们不妨先聊聊人们应该都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皇带鱼能不能吃?
皇带鱼与带鱼虽然看起来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实际上是两个物种。我们平时吃的带鱼属于鲈形目带鱼科,而皇带鱼属于月鱼目皇带鱼科。
皇带鱼是世界上最长的硬骨鱼,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顶有多条红色的鬃毛状鳍,颇有杀马特风韵。它的腹鳍也呈长条状,看起来像两个船桨,所以英文叫 oarfish(摇桨鱼)。
别看皇带鱼个头大,味道却一言难尽。曾经有个挪威人吃了一小块它的肉,表示:“非常难吃。”据他说,鱼肉质地整体呈胶状,味道苦涩,他想把剩下的肉喂狗,结果狗都不吃。
与吃货的失望和民众的恐慌不同,海洋学家对这些尸体感到十分兴奋。毕竟,皇带鱼太罕见了,有关其活体的记录两只手都数得过来。也正因此,科学家至今连一些最基本的信息都不清楚,像是它的寿命和种群数量。
解剖这些尸体后,海洋学家便可能解开那些谜团,比如它们究竟在多深的海底生活。
目前,普遍观点认为皇带鱼主要在 150~300 米深的海域活动,那里环境相对平静,光线暗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皇带鱼主要在海面附近活动,它们一般头朝上尾朝下垂直漂浮着,猎物经过就猛吸周围海水,看能不能随机捕获一些食物。
在未来的解剖中,科学家将检查皇带鱼的眼球是否具备在黑暗中导向的能力,从而推断它们平时主要在海水的哪个深度活动|图源:Saint Thomas Productions
有关皇带鱼的另一个谜团是,它们是否具备自我截肢的能力。
在之前有限的观察中,科学家发现不管是活皇带鱼还是死皇带鱼,很多个体的尾部有断裂过的伤痕。泰森·罗伯茨是史密斯热带研究所的鱼类学家,曾解剖过多条皇带鱼。他认为,这些断裂应该是皇带鱼自己造成的,就像壁虎断尾那样。
当前,人类还没有发现已知的皇带鱼捕食者,因此自发截肢的目的恐怕不是生存。一些观点推测,皇带鱼这么做可能是为了让行动更高效,毕竟腹部后面的身体没有重要器官,丢掉一半的自己后,整个鱼都变得轻快了起来。
甚至连皇带鱼的性别至今都备受争议。罗伯茨曾做过大胆假设,认为这种鱼是雌雄同体的。它们会在某一个生命节点变成雄性,然后再在另一个节点变成雌性。
那么为什么最近有多条皇带鱼接连被冲上海岸,它们的出现是否真的意味着灾难即将发生?
对此,科学家予以否认。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海洋学家表示,如果地壳运动是导致皇带鱼死亡的原因,那么生活在相同海域的其他物种也应该有相同遭遇,但事实并没有。日本的科研人员也曾对地震与深海鱼类冲上海岸事件进行过研究,发现两者间没有任何关联。
考虑到皇带鱼的游泳能力极差,行动时身体几乎不动,主要靠背鳍提供推进力。科学家认为,这些皇带鱼很有可能是先死于风暴等激烈环境,然后随着海浪漂到了岸边。
此外,最近几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发,每年冬天,南加州还盛行圣塔安娜风,这些因素也可能使皇带鱼更加靠近海岸,从而增加了搁浅几率。
所以说,如果有幸见到皇带鱼,我们大可不必恐慌,反而可以试着像海洋学家那样欣赏这种生物。这些来自深海的生物也时不时提醒着人类,还有很多未知的生命与我们共享着这颗蓝色星球。
参考文献
策划制作
来源丨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