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里的马鞍山|皖美冬日 欢欢喜喜过大年

政务   2025-01-22 15:45   安徽  



诗情画意马鞍山


马鞍山是一座充满诗意与灵感的城市,与诗歌的渊源深厚,可追溯至千余年前的南朝时期。


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朓,在出任宣城太守时遍游马鞍山郡内山水,誉之为“山水都”,其清词丽句大大拓展了山水诗的题材,奠定了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唐代,诗仙李白一生多次漫游马鞍山,择其为“仙游地”,留下了《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60多篇吟咏马鞍山的诗文,更在此地归葬,实现了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的遗愿。此后,郭祥正、张籍、张孝祥等等600多位诗人在此留下100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


如今,马鞍山已拥有李白研究会等多个诗歌研究和创作学术团体,每年举办李白诗歌节等诗歌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进一步推动了马鞍山诗歌文化的繁荣发展。马鞍山由此成为吸引诗人的磁场和孕育诗歌的浪漫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诗歌之城”。








马鞍山,诗仙李白钟情的地方,词人李之仪留下千古绝唱。


这座长江之滨的钢铁之城,不仅以工业闻名遐迩,更是一座古今辉映的文明之城。采石矶、褒禅山等名胜,续写千年传说;雨山湖公园、濮塘等自然风光,让人在忙碌之余得以亲近自然,享受宁静与美好。


马鞍山,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工业文明与自然美景、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完美融合,散发着独特魅力。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三元夕照》

摄影:撒晓红



秋夜行船停泊在西江牛渚矶下,青蓝的天上没有一片浮云。我登上小船仰望空中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镇西将军谢尚。我也能像袁宏那样吟哦出咏史诗,可惜没有如谢将军那样的伯乐倾听、赏识。明天一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这里前往洞庭,遗憾只留下满天的枫叶纷纷飘落。


明月照翠螺

摄影:丁林



①牛渚:即牛渚矶、采石矶,今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

②西江:即今长江马鞍山段,因这一段长江呈南北流向,江东之人就称这段长江为西江。

③谢将军:即谢尚,东晋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袁宏由此声名大振、步入仕途,后官至东阳太守。

④高咏:谢尚牛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⑤斯人:此人,指谢尚一般的伯乐。

⑥明朝:一作“明月”。

⑦挂帆席:扬帆驶船。一作“洞庭去”。



李白自开元十三年出蜀,春游洞庭、襄汉,秋往金陵途中第一次游历当涂,到最终定居并终老于当涂,一生曾十多次到过当涂。


李白游遍大半个中国,几度驻足当涂长住,一方面是因为对当涂山水情有独钟,还因“一生低首谢宣城”而常住谢朓曾经筑宅的当涂青山。李白在当涂留下了60余首不朽诗篇,特别是这首《夜泊牛渚怀古》,是李白出蜀不久的青年时期之作。


《夜泊牛渚怀古》是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完成“东涉溟海”之后溯江西上云梦,拟安葬好友吴指南时,途经当涂牛渚矶江面,夜泊时而作。


第一句开门见山,点明在牛渚矶(今名采石矶)下夜泊。第二句描写牛渚江畔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


采石矶所在的翠螺山青翠秀美,如翠螺浮于江上。在三元洞,听江涛拍岸,看江上百舸争流。



空阔渺远的境界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由此,置身其间的诗人追忆几百年前在此地发生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故事。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地点、情境相同,自然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像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像谢尚那样的伯乐人物却不可再遇了。李白自认为是将相之才,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然而现实中伯乐难觅,他为此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人宕开写景,想象着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默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



在李白诗中,这是一首清新俊爽、感慨深沉的名篇,也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诗中江水、月夜、晴空、挂帆舟船、缤纷枫叶的美景与江渚古迹跃然纸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情写得含蓄不露,景写得疏朗有致,行云流水,纯任天然。


 接

 信

 息


牛渚,即今采石矶,因有金牛出入江中而得名,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合称长江三矶。古代是三江交汇之区。长江主航道由此往东南经姑孰城入古丹阳湖,由中江故道入太湖、达钱塘。长江的另一股支流则由牛渚径直往北过金陵、瓜州入海。由牛渚往北的一段长江因横亘于牛渚矶旁,被世人称作“横江”,横江东岸的大片土地被人们称为“江东”。


采石矶,还是金陵南部屏障,由此自古为战略要地。三国时,周瑜、鲁肃曾驻防于此;汉末以来,孙策夺牛渚兴基业;晋代,温峤平苏峻叛乱、谢尚筑“谢公城”;南宋,虞允文采石大败完颜亮;明代,常遇春飞渡采石立奇功……千百年来,这片热土演绎过许许多多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也造就了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


采石矶,集“雄、奇、秀、险”于一身,素有千古一秀之美称。牛渚山,如“翠螺出大江”又名翠螺山。赤乌井、燃犀亭、蛾眉亭、联壁台、三元洞、太白楼、三台阁、广济寺、李白衣冠冢等名胜古迹,遍布山麓、江边。


采石矶,历代文人墨客对其青睐有加、流连忘返。除东晋袁弘咏史外,李白多次泛舟横江、登临牛渚矶绝壁把酒吟诵,留下“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故事,元和年间人们在此建谪仙楼。



唐代以来,诸多名人追随李白足迹而来。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梅尧臣、尤袤、苏轼、沈括、郭祥正、陆游、文天祥、赵孟頫、陶安、袁宏道、王阳明、阮大铖、刘大櫆、方观承等众多文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楹联。


李白除了在采石矶江畔写有《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六首》《姑孰十咏·牛渚矶》等诗外,还在《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薄》《劳劳亭歌》等诗文中多次写到过牛渚矶。


今天的采石矶建有太白楼,为全国文保单位。来到采石矶,不仅可以欣赏到当地雄奇险峻的江岸风光,还可以顺道前往被谢朓誉为“山水都”的谢家青山,拜谒李白墓,游览李白笔下的姑孰溪。(甘本柱)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被长江之水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至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缓缓驶来,仿佛来自天边。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的长江两岸,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如天然门户,故而得名。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至此回:东流的江水在这里转向北流,形成回旋。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篇即气势磅礴,用“中断”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长江之水劈开天门山的壮观景象,突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的浩荡。这一描述使人感受到江水的汹涌和天门的高大,同时也强调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和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进一步描绘了江水在撞击天门后,水流回旋,形成漩涡,然后向东方流去的动态美。碧绿的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光芒,与周围的青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水的清澈和流动性,又暗示了自然的永恒变化和生命的力量。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则是一个生动的动态描写。诗人舟行江上,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仿佛两山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这一“出”字不仅逼真地表现了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这一孤舟象征着人类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它逆流而上,不畏艰难险阻,也象征着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画面生动,语言流畅,既具有美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接

 信

 息


天门山位于和县与芜湖市之间的长江两岸,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两部分,两山隔江对峙,形如天然门户,故得名天门山。


天门山以其独特的山形水势闻名遐迩,两山夹江而立,江水湍急,山势险峻,形成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观景象。


天门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的胜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游历天门山,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望天门山》。此外,历代诗人如王安石、贺铸等也曾至此游览,题咏赋诗。


和县西梁山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组成,山水相连,风景秀丽。山上有怒吴阁、龙王宫、玉皇阁等古建筑遗址。天门山还有“天门八景”之称,包括“天门夜月”、“博望朝霞”等景观。站在岸边,望着江水滚滚东流,感受长江的磅礴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浩渺无垠的姿态,让人神思回荡。




责辑 |吴玥

审核 |陶凌

综合 |安徽文旅

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1074575436@qq.com(投稿亦可),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马鞍山文旅
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