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Sciteb(思特)公司董事长倪·毕(Nicholas Beale)做客清华金融高端讲坛,以“军备竞赛还是和谐共生”进行了主题讲座,讲坛由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教授主持。现将演讲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倪·毕先生曾在剑桥大学获得数学与电脑科学学位,在创办Sciteb公司之前曾任麦肯锡顾问,研究方向主要在数学生物学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应用,其著作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等知名财经刊物。本次演讲的主题源于其近期参与的中英国际合作项目,主要围绕其在第一、第二阶段的研究发现展开。
倪·毕先生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个人与群体的行为决策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联系。他借鉴数学生物学中的原理,认为金融系统与自然的生态系统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如都极易产生恐慌情绪等,但经济体又并非一个生态系统,其表现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行为上。进而在金融体系中,个人的最优并不意味这集体最优。倪·毕先生以银行业监管进行了具体阐释,他指出,监管方不难采取措施让每个银行都稳定安全,但即便如此,整个金融系统仍面临崩溃风险,因为各监管措施间往往不是持续的。所以我们的监管者关注的往往是大银行,而非小银行。这样可能达到集体最优,但绝不是个体最优相加的结果。
倪·毕先生表示,其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尚未完全完成,还在报告撰写阶段。探讨的主题是价值追踪市场。首先他明确了价格和价值之间的本质区别,以比特币和亚马逊股票为例,他说:“作为一种商品,比特币现在的价格是X,但价值呢?在我看来价值很可能是零。”同样地,他认为,尽管亚马逊的股价不菲,但客观来看很可能其价值并没有这么高。当然有各种各样的估值模型,也许有的能证明其价值,但总而言之,投资的基本考虑就是:我出的价格到底是不是等于其真实价值。
倪·毕先生指出,市场上的参与者主要有三种:投机型、价值型和随机型。投机型投资者低买高卖,这种方式不难理解,但一个市场中,若投机者达到一定比例,就会影响体系的稳定性。例如,我们有一个简单的仿真模型测算,表明若一个市场中投机者比例达到17%。价格就会不断围绕其被认定的价值上下波动,而若此比例达到25%,市场就有可能崩溃。当然现实世界可能比模型复杂得多,很难测算出精确的临界点,但这一临界值无疑是存在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一个群体的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巨大影响。
现在有很多投资者追踪指数投资,对价格关注度不高,这样看似可以理解,其实也有问题,其实一个由指数追踪者主导的市场崩溃风险也是很大的。我们的最终核心在于资源的最优、有效配置,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经济愈发寄希望于市场。但怎样达到有效率的配置呢?首先,价格必须如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倘若价格扭曲,资源配置的最佳状况也只能是次优,基于此做出的决策也最多是次优决策。倪·毕先生看到,目前一些管理层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股价,他认为这已经背离了资源配置的原则,甚至会催生腐败,所以资源配置是需要时常修正的。
紧接着倪·毕先生将话题引入军备竞赛,他以飞蛾和蝙蝠的捕食关系举了一个例子。蝙蝠靠其无线电波探测猎物,猎物距离越近,电波频率越大。而当飞蛾发现这一频率升高时,它就会像战斗机一样急速下降,避免被捕食。这其实就是生物进化中军备竞赛的结果,双方都进化出了应付对方的技能。市场也是一样,蝙蝠就好似监管方,飞蛾则像是参与者。监管方想方设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监控市场,而市场参与者则同样凭借技术设法制定对策,甚至参与者可能更胜一筹,因为他们掌握着更多用户信息,攫取消费者剩余的能力更强。譬如对精于算计的消费者相对廉价,给忙碌而不关心价格的消费者更高的价格从而增加盈利。这些问题是很难通过像生物界一样,监管方与参与者搞军备竞赛而解决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共生。
倘若可以有效利用AI,将其嵌入监管系统,从而确保数据体系的合规性,也就实现了监管和参与者在AI体系下的共生。倪·毕先生提到自己曾就此问题与学者进行讨论,一种结论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不过是一个紧密依存于道德的科学。倪·毕先生还表示,自己非常崇敬亚当·斯密,尤其是其《道德情操论》。其中的“公正旁观者”理论在这里有一定解释力。我们假设AI作为市场上的公正旁观者,且其无所不知,可以对参与者的行为做出公允的评判,就可以通过其内置的模型判断参与者的行为正确与否。非常类似于西方审判案件中的陪审团,只不过这一陪审团是由绝对善良且明智的人组成的。
为了进一步阐明其中原理,倪·毕先生简单介绍了陪审团的游戏规则。从前,在审判中,倘若陪审团全体都认为嫌犯有罪,则审判结果基本为有罪,而若陪审团中有人提出异议,嫌犯则可能被释放。这样一来,嫌犯有很大概率被定为无罪,所以后来规则改变为少数服从多数,即陪审团观点达到一定比例上一致即可决定结果。但紧接着,问题在于,如何选择陪审团呢?不同人对一个案件的看法很可能有很大不同,所以陪审团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我们希望陪审团是客观、公正、独立的旁观者,在投资中也是一样。倪·毕先生曾参加一个投资者大会,看到有的投资者的投资标准是:在投资一国前,先设想若自己和该国领袖所有的公司打官司,若这样都能打赢,则一定要在该国投资。
那么陪审团怎样做到公平公正?倪·毕先生认为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领域。我们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进而得出科学的提问方式。同时,在提问时,还要讲究提问的方式,一个问题可以换不同的方式来提问。至于陪审团本身,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影响,所以很多人认为陪审团的组成越多元,做出的决定就越可靠,其实这也是未必的,因为忽略了陪审团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但归根结底,陪审团还是由每个人的决策构成,所以我们就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去模拟陪审团成员的心理,这样以后就可以请人工智能而不是一个真人来听审案件。放在金融系统也是一样,以后的监管者就是人工智能,而不是某一个或一群人。尤其是在一些情况下,真实的人不愿意介入监管冲突,这时就可以动用人工智能,当然前提是技术可以保证其具有和人一样的判断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基于环境学习、完善自己的系统。
认为,当前理论的可实践性还有待学界探讨,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陪审团的心理和行为。那么我们可否换一种方式,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表达这些理论呢?倪·毕先生表示这可能将是自己未来几年研究的方向,他也希望有中国研究人员的参与。因为倘若我们能从科学、数学的角度出发建立框架,最终或将解决因主观因素导致无法得到统一意见的问题。倪·毕先生以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采用人工智能处理群众投诉为例,阐明了当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成功应用。再次印证了人工智能的广阔前景。进一步地,倪·毕先生指出,倘若扩大这一情形,有多个陪审团,在理论上也可以通过建模来叠加不同陪审团的意见,最终使得人工智能完美无偏地模拟陪审团审议的结果。
基于一步步分析,倪·毕先生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军备竞赛是不明智的,和谐共生方才是长久之计。当然具体到技术和理论,目前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间。特别地,在这个领域内,中英两国合作再合适不过。一方面,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而英国在脱欧之后,也脱离了欧盟的影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合作必将取得1+1>2的效果。
最后,倪·毕先生还就听众对人工智能及市场机制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的提问做了详细分析和解答。讲座在台上台下的热烈讨论与交流中接近尾声。
人工智能是如今愈发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无论其未来前景如何,技术发展的初衷都是方便人类,造福社会。所以互利共赢总是优于你死我活的竞争。相信如倪·毕先生所言,未来的社会、未来的金融市场将是一个监管与市场参与者和谐共生、井然有序的和谐图景。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