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开始分化,题材轮动加速,高位股开始退潮,整体操作难度上升。如果你对接下来的交易心中没底,给大家推荐一位圈内顶级的盘手——葛老大。
今年他的收益已经超出想象,近期他在文中提示介入的漂,也是收获颇丰,交易节点都在公众号中有据可查,做不得假。强烈建议大家关注老葛,看看他的漂和交易,真诚推荐!
据说,“上帝”、 “圣经”之类的词汇,从我们的一些课本中陆续消失了。比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四篇外国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在寒冷的夜里看见了她已故的深爱的祖母,她手里拿着一根点燃的火柴,光亮中,祖母对她说,“当星星落下时,灵魂与上帝同在。”新版本教材中则将这个句子修改成:“当一颗星星落下时,这个人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中,“看在上帝面上”被改成了“看在老天爷面上”。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从一艘失事的船上拿走了三本《圣经》,在新教材中则改为拿走了“几本葡萄牙文书”。有人认为,中小学生确实不宜接触含有宗教色彩的文字。但问题是,这些名著是在传播某种教么?更何况,某种教对西方一些国家的普通民众来说,它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具体到文学作品中,“上帝”之类的字眼,类似于我们一些人习惯于挂在嘴边的“天哪”、“何得了”等语气词,无处不在,禁之不尽。不对,“上帝”并非西方独有,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至上神概念,在商朝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上帝”字眼了,《尚书》、《诗经》、《逸周书》、《周礼》、《礼记》、《淮南子》等典籍中,更是多处可见“上帝”,这一点请传统文化爱好者周知。写到这里,我不由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顾客就是上帝”的商业口号,是不是也应该禁用呢?查了一下百度,据说这一说法来自于日本,但是有趣的是它并非出自制造业,也不是出自服务业,而是由日本歌手三波春夫于1961年的时候提出的。三波春夫的原话如果直接翻译,应该是“顾客就是神”,这个“神”对应日本神道教的多神。此言一出,即惹来争议,为此三波春夫曾多次解释,说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自己对观众唱歌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对神明祈祷一般。但不管本意如何,这句话迅速被服务业追捧成为口号,而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中国式意译,“顾客就是上帝”这个说法就产生了。按照一些人坚壁清野的思路,出现在文学作品乃至日常生活口语中的“礼拜”也应改为“星期“,比如”今天礼拜三“改为”今天星期三“——问题是这样的修改有一定难度,因为,哪怕在一些不识字的乡下人那里,”今天礼拜几“也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口头禅。前几年,某地语文教材第13册因将《上帝创造宇宙》的《圣经》内容作为神话故事列入教材,遭到一些人士的反对,最终被迫删除。胡锡进曾就此发表评论说,“那篇文章进不进入语文教材,历史地看应当说是有弹性空间的。把它当成神话故事放进去,让学生们开拓一些眼界,这种做法的初衷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人曾经吃够什么事都动辄‘上纲上线’的苦头……谁都别让‘斗争思维’过度发酵,应当看到,存在分歧就是社会大和谐的一部分。”好吧,退一步说,我尽量理解一些人见不得“上帝”的感受,或者真诚地认为,他们也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着想,但是拜托,修改别人的文章能不能不要这么敷衍?“当星星落下时,灵魂与上帝同在。”多美也多深刻的句子呀,“当一颗星星落下时,这个人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不是小学生作文腔调吗?比如,改成““当一颗星星落下时,这个人的灵魂就开始飞升了”,是不是更好一点?撤走了牛奶咖啡,端上来的却是一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对一些人来说,他们不能容忍某些外来词汇,不能容忍小区的洋名字,不能容忍其实已经被我们世俗化的一些外来节日……也许,他们唯一能够容忍并且热爱的,是印着“我们信靠上帝”字样的美元。从2017年开始每年12月份都会出跨年妖股,这也是改变你今年收益的关键,强烈建议大家去关注葛老大这种妖股猎手,即便是不抄作业,也能学习他选股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