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在“河北省积极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1644万人,占总人口的22.2%,河北省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银发经济作为下一个风口,已经真正到来。为此《今日资讯》推出策划报道《银发经济育新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记者走访了河北省9个地市,聆听了上百位长者心声,记录下了河北企业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发掘“银发经济”新蓝海,在产业发展趋势上抢新机、求突破的故事。第一期我们就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来关注老年人最为关心的健康话题。
9月18日至20日,河北省民政厅联合北京、天津民政部门共同组织“这么近,那么美,养老到河北”体验式采访活动,京津冀30余家媒体,深入环京津8家养老机构,身临其境体验河北养老领域的发展成果。来到这些机构,简单地与老人们交流就可以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异地跨城养老。
环境宜居、服务周到、生活充实,从老人们给出的评价,不难看出,他们对于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当谈到选择在哪儿养老,最看重什么因素时,老人们给出的答案,也比较一致,他们考虑最多的还是就医是否方便。
在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目前有约5000名老人入住,其中九成以上和陈爷爷一样来自北京,陈爷爷说年龄愈长,对健康就愈发关注,而在这里显然要比在北京看病方便得多。
廊坊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被称作“北三县”,潮白河是它们与北京通州的界河。一河两岸人缘相亲,又隔河相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让这里成为了第一批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试点。早在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鼓励“北三县”建设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设施。
除了能在突发疾病的关键时刻得到及时救治,更多老人选择医养结合,看中的是这里边“养病”边“享老”的慢生活。在秦皇岛市卢龙县泰和养老中心,午休后的合唱天天“上演”,如果不是老人自己说,很难发现他们中有些人也曾疾病缠身。
孙秀荣阿姨今年75岁,患有风湿,生活中虽然她格外注意,可上海潮湿的气候却加重了她的病情。于是她萌生了一个想法,找个合适的地方颐养天年。通过线上对比、线下考察,孙阿姨很快就敲定了泰和养老中心,它与泰和医院坐落于同一院落,以绿化带相隔,以廊桥相连,形成了紧密又相对独立的养老和医疗环境。经过一段时间规范诊疗,孙阿姨的风湿明显好转。
和孙秀荣一样,王晓娟也看中了这里专业的医疗条件。由于常年需要透析治疗,消耗了她大量的精力,刚入住时王晓娟连床都下不了,可现在她像是换了个人。
有了标杆项目的示范引领,河北的养老服务体系日渐强大,尤其是今年年初,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布后,医养结合机构从2023年年初的462家增加到目前的931家,增长了1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了抢抓银发经济先机,不少企业也选择加入养老赛道,其中就包括今年上半年刚投入运营的保定东篱养老社区。
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还有一些养老机构由转型而来。位于秦皇岛北戴河区的中国康养恒颐汇燕山院,曾经是培训疗养机构,一年前通过改革转型成了普惠养老项目。何镛、张淑兰夫妇来北戴河养老有一段时间了,在此之前他们也住过北京的养老机构。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从短视频平台注意到了秦皇岛的这个养老福地。
秦皇岛气候环境宜人,拥有碧海、金沙、温泉、长城等各类资源,冬无严冬,夏无酷暑,正抢抓银发经济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基地政策优势,推动医药养游综合全面发展,加快培疗机构尽快转型为康养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了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当然,想要做好养老产业,政策、服务是缺一不可,而医康养融合发展,既为老年人养老解决了后顾之忧,也让老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便利,同时,更叫响了"这么近,那么美,养老到河北"这一品牌。
河北民政
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