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1月27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冀峰,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成果转化处处长邢小红,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杨凯出席,介绍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冀峰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科技厅成果转化处处长邢小红女士、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杨凯先生。
下面,首先请冀峰副厅长作介绍。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冀峰
冀峰: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大家莅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省科技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广泛宣传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各界人士、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及其相关政策,构建了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一大批科技成果被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显著激发了全省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过程中发挥了牵引、示范和带头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2024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2.20%,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86.63%,较上年提升0.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近三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3.69%、39.30%、32.81%。下面,我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多次调研指导、研究部署,持续推进“三项改革”,科技、教育、卫健、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积极跟进服务,协调解决问题,合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一是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新修订的《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三项改革”经验做法上升至法律制度层面,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进行了规范和固化。召开全省科技大会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会,围绕破解“三项改革”痛点堵点问题出台了“新20条”措施。
二是政策支持更加精准。出台“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以演代评”“尽职免责”等7个工作指引,形成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组合拳。省教育、卫健等部门单位分别出台细则办法,推动本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省财政厅制定单列管理操作细则,指导改革单位合法合规开展成果单列管理。省人社厅出台加快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八条措施”,实现科技成果从“缺人转”“不想转”到“有人转”“乐意转”。
三是政策协同稳步推进。会同教育、金融、财政、人社、国资等部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一致性评估,推进解决政策统筹性、协调性不强等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二、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潜力持续激发
“三项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创新改革举措、提升改革成效。
一是改革范围不断拓展。在“三项改革”政策带动下,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改革单位从高校逐步扩大拓展到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中央驻陕科研单位、省属企业。截至目前,参改单位达到168家,10.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2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803家、62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中铁一勘院、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等中央在陕单位分别采取赋权改革、知识产权资本化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35家医疗卫生机构梳理拟转化科技成果清单306项,向科创服务机构集中推送。
二是改革举措不断深化。支持西安、咸阳、铜川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助力已经走出“实验室”,还未走上“生产线”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600余项专利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西安石油大学探索通过“事前约定收益”的方式转化成果。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将早期的科技成果委托给技术托管平台转化应用,享受平台提供的转化孵化服务。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平台、设立成果转化孵化基金,形成全链式转化体系。
三是转化质效逐步增强。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120.99亿元,同比增长34.95%;就地转化的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额占比,分别比2022年提高了11.1和4.5个百分点。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中我省4所高校跻身高校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前50强,在2023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中我省8所高校上榜,数量居全国第四。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上,我省共获金奖37项(不含国际项目),总数位列全国第三,产业命题赛道获金奖12项,位列全国第一。
三、各具特色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速形成
在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稳妥推动改革,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院”即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累计培育45家科技型企业,其中7家上市公司。“一所”即西安光机所,投资孵化科技企业512家、总估值6332亿元,其中在陕孵化企业114家、总估值1081亿元。“一校”即西北工业大学,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亿元,参股成果转化企业71家,其中2家上市企业、7家省级“链主”企业,通过退出股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
“一港”即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与211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成83个企业主导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推广科技成果1600余项,在陕孵化企业213家。
“一企”即陕西煤化工技术研究院,实施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600余项,开发高技术产品100余种,实现成果转化收益33亿元。同时,积极探索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省政府分别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促进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合作协议,根据三所高校与在陕企业签订的横向科研项目合同实际到账金额、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企业数量及规模等情况兑付2024年度奖补资金1.344亿元,实现2896项科技成果在省内的有效转化。
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以参与改革的高校、院所、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便利化、高效化、精准化、常态化科创服务,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
一是路演对接常态化开展。建立“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形成“每周发布+月度专场”模式,持续优化科技成果同产业转化、金融投资高效对接的路径通道,分类举办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等活动637场,推介发布项目7530项,累计融资超62亿元,通过“以演代评”方式对落地转化的120个项目给予5533.8万元后补助支持。
二是科创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为依托,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着力满足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需求。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服务创新主体30余万次,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2亿元;秦创原网络平台汇集各类数据信息超1100万条,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需求3000余项;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各类科创服务机构700余家,服务创新主体9300余家,“e起创”计划累计孵化项目151个、总估值118亿元。
三是创新要素资源加速聚合。建设18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一体化部署平台、人才、金融、服务等要素资源,优先承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按产业领域集群式转化。建立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双向”快速响应机制,组织对接27次、推介成果及需求115项。
五、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人才、政策、管理等不同需求,着力推动“政产学研金介云”跨组织协作。
一是转化链路更加通畅。策划开放一批重点产业升级场景、前瞻科技创新场景等,布局建设14个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和24个中试基地,落地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深交所科交中心西部创新港成果转化服务窗口。
二是人才支撑不断强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增设技术转移转化岗位,将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培育科技经纪人2000余名。咸阳选聘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担任“科技大使”,聚焦本市产业需求,建立校地、校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转化科技成果200多项。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等方式,以人才为纽带攻克企业重大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
三是金融赋能科技更加有效。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截至2024年9月,在陕私募基金1193只、总规模达到1280.11亿元。面向科技企业需求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吸引金融机构设立17个科技支行或专营机构,推出陕科贷、知产贷、瞪羚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交易信用贷、全省首个“中试综合保险”等。
下一步,全省科技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协同增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努力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李惠:谢谢冀厅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刚才在情况介绍中提到,围绕破解“三项改革”痛点堵点问题,省里制定出台了“新20条”措施,请问新版20条政策措施有哪些突破和特点?谢谢。
冀峰: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新版政策》既有对原有政策的保留延续,也有对政策的深化拓展,还有对实际工作中难点卡点的重点破解,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丰富改革方式,为改革者在多领域、多场景下赋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突破和特点:
一是在更大层面为改革者赋权。为了支持改革单位和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更大自主权,提出通过“揭榜”改革任务、加强横向科研合作和联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打包托管”成果等方式支持中央驻陕单位加快成果转化;将赋权改革范围扩大到省属企业;探索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全部赋予成果完成人;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支持中小微企业以“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承接“三项改革”成果,更好的为改革者营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二是在更大层面上给改革者支持。为了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增强改革者的获得感、荣誉感,提出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作为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加大权重;增设技术转移转化岗位;强化成果转化人才的激励奖励;以“先投后股”方式给予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明确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的两条途径;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加速成果转化步伐,给予科技骨干员工股权和分红激励;将省属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
三是在更大层面上为改革者撑腰。为了给改革者撑腰打气,持续保障和激发改革单位、成果完成人和技术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和转化热情,重申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政策条款,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审计、检查、考核结果跨部门互认机制,鼓励改革单位、科研人员在中央大政方针下、国家法治框架内大胆试、大胆闯。
四是在更大层面上给改革者“装台”。构建成果产生—孵化培育—熟化落地—发展壮大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提出专利盘活推广、技术中试验证、路演对接转化、开放应用场景、促进产学研融合、聚集区发展壮大、完善“技术托管”等一系列举措,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谢谢。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杨凯
各界导报:请问我省在推动“三项改革”方面,下一步还有哪些重点工作?谢谢。
杨凯: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全链条的科技成果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形成生产力,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深化政策宣贯。定期赴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开展政策宣讲解读、案例分享、问题解答,提高政策知晓率、覆盖面,推进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突出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修订完善相关工作指引。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对改革有堵点难点的单位予以协调解决,逐项突破。
二是实化落实举措。加快推动“三项改革”向中央驻陕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省属科技型企业等延伸,发布“三项改革”任务清单,支持改革单位通过“揭榜”方式承担改革任务。优化线上路演平台功能,上线“先使用后付费”系统模块,推动西安、咸阳等地因地制宜开展“先投后股”试点。
三是细化科创服务。以“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加速挖掘和释放科技成果价值,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技术托管”、限时转化等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协同财政、金融等部门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力度。
四是强化成果应用。面向省级重点产业链责任部门、链主企业等征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需求建议,靶向部署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对接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开展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成果转化处处长 邢小红
陕西日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概念验证、中试环节必不可少,请问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中间环节方面,将会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邢小红: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普遍偏向前端,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不少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还需要通过概念验证、二次开发、生产试验等环节加以熟化。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分别解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不同阶段的问题。今年6月,省科技厅发布了《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以“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双支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是高质量培育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对新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500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和工艺提升等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开展绩效评估,对评价为“优秀”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再次给予最高50万元和100万元的后补助。
二是提高概念验证和中试基地共享服务效能。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制定场景应用清单和中试服务清单,在高端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文旅创意、智慧城市、未来产业等领域加速应用场景落地,促进首台套、新产品、新技术的加速应用。
三是强化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引育。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根据实际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岗位,聘用高水平技术经理人。探索建立技术经理人动态管理和奖励激励机制,加快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李惠:感谢三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转载请备注:咸科技
来源: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