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张颖:我们怎么看待去年9月24日以来的政策变化?

文摘   2025-01-26 16:37   北京  

经纬张颖资料图。本文摘自2024年12月张颖演讲。

本文来源:正和岛(zhenghedao)

本账号接受投稿,投稿邮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经纬张颖:我们怎么看待9月24日以来的政策变化?


 

就经济大环境而言,从2024年9月24日以来,政策频出,最近一波又一波的宏观以及财政刺激也露出了趋势。我们内部对这些细节和节奏,都有关注和讨论。


我很多时候去和外国人解释这些变化,他们不一定能理解,但这也不重要,这反而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可以做投资、早期布局。


如果你把国家想象成一个更小的单元,比如是一家企业,对一件事的重视,通常都会带来后续一系列有效的动作和改变,无非是快一点或慢一点,在今天其实已经没有“短期主义”这四个字了。


经济不是死胡同。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循环,比如1987年“美国黑色星期一”、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2020年“新冠病毒”,差不多十年一次。


这些危机在当时都是灭顶之灾,但最终都会过去,而每次危机的走出,都是因为宏观政策刺激和产业创新升级,所以我再强调一次,经济不会是死胡同。


我们从2014年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的逆周期调节,2022年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再到最近提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以及今年一系列经济刺激的计划。


这些概念的提出,背后代表了思维的迭代。在经纬内部我们的投资要做到“政策同频”,沿着这一条政策和经济发展的主线,我们走到了今天,那到了今天经济怎么升级?企业怎么升级?


“新质生产力”是最重要的答案,它不仅是一个政治词汇,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概念的演进


之前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这些原始积累其实给了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环境。我们经常对标美国,美国最核心的7家科技巨头(Magnificent 7),都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高速发展,彻底把美国带出了危机,并且达到了新高度。

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这也意味着科技企业的地位会提升,但责任也会提升,他们是命脉。

没有企业是靠预测周期生存的,而是把自己管理好,积极应对周期才生存下来的。我们知道有四个循环在影响经济:世界、国家、产业、企业自身。这四个循环重叠交替,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但它们之间往往并不同步,越往前的越难预测,对于企业家来说,最能把握住的是企业自身循环,这是由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管理进步、风险控制、创新发展带来的,并且独立于其他三个之外。

所以不管市场有多好,也有企业不太好;不管市场有多坏,也有企业比较好。



扫描添加知识星球获得《小报告》


入群可参加全年至少12场精彩闭门研讨

New Economist
新经济学家智库 关注思想增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