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中兴: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善本丛帖整理出版项目,启动!

文化   2024-10-18 22:59   河南  


10月16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善本丛帖集成》项目启动会暨首次专家讨论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来自古典文献学、书法史、碑帖鉴定、艺术出版等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中国古代的书法作品,绝大部分靠碑版刊刻椎拓得以流传,其中丛帖是碑版刻拓的主体。丛帖历史悠久,历来受帝王及士大夫的推崇和重视,故而数量浩繁,对历代书家文献记载、书法审美风尚都有大量的记录,因此在艺术史和书法金石等研究领域,具有图像与文献等多方面的重大价值。

但长期以来,丛帖真伪参杂,鉴别不易,同时分散海内外,难以聚集等原因,对于遗存至今的这份宝藏,极有必要利用当下技术与信息的更新,将收藏于海内外公私藏的重要善本丛帖进行完整的梳理与研究,揭示、传播、弘扬、利用它们的历史文献、艺术文物各方面重要价值。

在对丛帖重要馆藏机构调研和前人研究成果整理的基础上,中国美术学院与上海书画出版社决心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联合多方力量,开掘有利资源,策划启动《中国善本丛帖集成》这一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善本丛帖古籍整理出版项目。

会议现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景中,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副馆长林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术院长陈忠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万木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毕斐,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方波,浙江书法院副院长方爱龙,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副组长宋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郭立暄,嘉兴南湖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田振宇,以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主任王纯,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立翔,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田松青,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杭州分社社长朱艳萍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朱艳萍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


项目主持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教授表示,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书画出版社这几年密切合作,出版了一些在业界非常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出版物,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此次《丛帖集成》的再次联手,一定会对今后书法学科的进一步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编纂出版《丛帖集成》相当于盛世修典,从学院学术研究工作出发,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担当。项目已列为中国美术学院2024年度“双一流”建设目标。

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立翔

作为《丛帖集成》的项目主持人,王立翔先生就项目规划、特色、价值以及可行性等内容作了介绍。他指出上海书画出版社对书画领域内的重大方向有着全面、长期的布局,丛帖是历代书法艺术和金石文化最为主要的载体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画社建构专业出版优势的重大选题板块。书画社遵循国家有关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指示精神,即要在四部典籍的基础上,在范围、种类和结构方面要有较大突破的新要求,决心发挥专业出版能力,启动《丛帖集成》项目。项目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与中国美术学院联手编纂,携手全国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海内外公私藏机构,聚合各方有利资源,共同来完成这一具有填补古籍整理出版空白意义的传世工程。项目已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项目。
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田松青
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田松青先生表示,上海书画出版社一直注重艺术类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打造出版高地,对本项目酝酿已久,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虽然任务艰巨,但是充分利用我社专业的编辑能力和学术资源,力图将其做成一个当代的古籍整理善本。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主任王纯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主任王纯先生代表集团领导,宣布并祝贺项目的正式启动,高度评价书画社与中国美术学院深入合作,相信《丛帖集成》能够成为新时代艺术文献整理和古籍出版的传世精品标杆工程,并期盼做好融合发展和大众推广的价值转化。

会议现场

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分别就《丛帖集成》的编出版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刊刻历史一千余年的历代丛帖,兼具图像与文献、文物与艺术等多种属性,是中国书法乃至中华文化的宝藏。《丛帖集成》编出版,对保存和传播遗存丛帖的大量珍贵书法图像和文献资料,对重新认识丛帖(帖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研究丛帖的历史、文献、艺术和文物价值,将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


陈振濂教授认为,中国美院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合作编《善本丛帖》,把大量的刻帖图像资料公诸于世,并把它从一个出版项目转换成一个科研项目,极具意义。他提醒项目应侧重站位“文字的图像史”,而非“文字的文献史”。丛帖的出版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帖学”与“碑学”。希望项目的出版,能推动刻帖的研究成为一门学科,并可与其他古籍相印证,推动中国古籍整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景中

范景中教授表示,丛帖很复杂,但是和古籍比起来,还是容易得多。丛帖和法帖不一样,法帖是为临摹学习使用,强调艺术性,但丛帖既有法帖的部分影子,又有文献的部分属性,两者相结合,其学术性不言而喻。因此,《丛帖集成》的编出版,对学术史研究必将作出贡献,不过,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可以借此次出版机会,联合和发掘一些老、中、青专家学者,这对项目的顺利出版将产生更大意义。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副馆长林峻

林峻先生提出,要对丛帖的善本做出一些准确的定义。大项目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要统筹好各种因素,大家都参与进来。希望项目的编也能对图书馆丛帖子目的编订和检索起到帮助。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术院长陈忠康

陈忠康教授指出,编《集成》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掀起对宋代以来帖学研究的热潮,二是可以重新审视“二王”为中心的帖学正统。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

许洪流先生指出,要“不忘初心”,多选取对书法有利的原创刻帖,以保留法帖传承系统中的重要节点。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万木春

万木春教授认为,优秀的出版会带动学术研究,开拓书法领域将来的研究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

孔令伟教授提出,《丛帖集成》不仅仅涉及书法学和版本学问题,还引出了其他两个领域:一是在图像角度具有纪念意义,富于情感价值;二是重新树立对书法教育和书法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认知和定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人文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毕斐

毕斐教授建议,在《丛帖集成》编过程中,就应该有专门的学者来从事有针对性的研究,做出专论,引导读者系统地了解刻帖脉络,书写一部丛帖史。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方波

方波教授站在善本的使用者、研究者的立场,建议《丛帖集成》能吸取以前刻帖类集成性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打造成适合当下的具有最新理念和技术的出版项目。

浙江书法院副院长方爱龙

方爱龙先生期望见到更多、更好的稀见刻帖,并提出应关注历代丛帖的刊刻地域分布和相关文献的延伸阅读。

嘉兴南湖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田振宇

田振宇先生希望能在此项目中挖掘一些之前没有发现的最新版本,从而体现其特有的学术价值。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郭立暄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副组长宋凯

郭立暄先生和宋凯先生则从图书馆工作出发,对馆藏碑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举出来一些普本碑帖整理、丛帖子目编目中的疑难问题,提醒《丛帖集成》的编和编辑工作注意。
会议最后,沈浩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对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建议表示感谢,并指出,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新文科”,中国美院提出了“新艺科”。这个“新”在哪里?“新”在一个立足本学科、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理念。《丛帖集成》将是“新艺科”重要的实践,它将推进学院教学、研究的融合,为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促成重大学术成果的构筑和转化,其效应是值得期待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困难,但是在中国美院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双方的紧密合作下,在各方专家、同道的帮助下,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初衷。

 来 源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书画出版社

书法秘笈
努力做最专业、权威、贴心的书法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