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些家长来咨询的时候带有很强的愧疚,觉得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但随着咨询的深入,你会发现,父母普遍「在潜意识层面抗拒改变」,内心还是不想承认自己也有一部分责任。「他们往往觉得,如果是我的问题,那这么多年我不是也正常过来了?我怎么没有要去精神科呢?我们愿意配合,但问题还是出在孩子身上。」
精神科医生发现过这么一个现象:很多儿童、青少年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情绪恢复正常了。但出院之后,哪怕他们按医嘱服药了,依旧会在不久后再次到医院来就诊/住院。再追问就会发现,刺激主要来自家庭。为什么会这样?在家庭治疗的概念里,生病的不只是孩子本身,还有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家庭就好比一个系统,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很多时候,仅对孩子进行治疗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因为,一旦他们回到“生病”的旧系统,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试着理解他们,孩子才会自然地信任我们。 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阳光健康、积极快乐地成长!对待儿童青少年非常重要的就是,观察(observe)、思考(think)、交流(talk),即:观察孩子在经历什么,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与孩子交谈。看见你的感受如何,是一种如此重要,又如此稀缺的能力。
比如,妈妈正在喋喋不休地控诉孩子存在的各种行为问题:……你现在不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怎么办?……这时孩子坐不住了,开始站起来,在咨询室的角落东躲西藏,拒绝有任何回应。这时,我会帮母子共情和表达需求,帮他们看到刚才的互动中发生了什么?什么情况下,孩子会退缩和焦虑?其实往往是妈妈在表达焦虑时,孩子开始无法承接和消化这种感受,并产生了行为上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是去告诉父母,你的孩子在这样、是那样,而是让父母去体验自己被听见、被看见、被允许、被接纳、被支持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另一方面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需求。回到这个需求,如果这个需求不能这样满足,那么他可以怎样满足。很多父母会纠结孩子过度玩手机这个问题,虽然我也认同玩手机不可以无节制,但是,当一个孩子无节制地玩手机时,他在满足怎样的需求?如果家长仅仅是把手机拿走,或者每天只给他玩 10 分钟,那这部分需求,孩子有哪些合理的渠道去满足?想明白这个问题,很多家庭中非常紧张的议题,可能就会有新的灵感和出路。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如果生活中有些事情我无法选择,那至少要有人可以看见我在经历什么,我才可以安心地经历它。比如你病了,没有灵丹妙药让你明天就好起来,但朋友、家人知道你在经历什么,知道你很难受,这就可以让你安心养病。要是周围所有人都说:你快给我好起来!但没人管你哪里难受——这种体验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可能打击更大。
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它绝不能仅仅通过『审判这是哪一方的问题』来解决,有时候需要进行整个家庭都在场的家庭咨询,遇到渴望独立的青少年,也会单独与青少年咨询,定期进行家长访谈,才可以艰难地帮助所有人制造一点点心智化空间。
来源:市社心服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