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越说这俩字,孩子越不听话!现在看到太及时了

教育   2024-11-23 17:18   湖南  


很多时候,管教孩子就是几句话的事儿。话说得恰当,不但能轻松帮孩子改掉坏习惯,还不必撕破脸皮;如果说得不恰当,就会越说越多,越多越没用,最后家长生一肚子气,孩子还是油盐不进。


很多家长平常管教孩时,总会脱口而出两个字,但是这两个字却是孩子非常排斥的,很容易激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这俩字就是——不要。


你让他不要看电视了,赶紧洗手吃饭,可他就是赖着不动;


你让他不要挑食,可他还是这不爱吃那不爱吃。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咱家孩子天性调皮,天性不听话吗?其实,还真不是。



1

谁都不喜欢被否定


在每个人的心理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更愿意接纳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排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人。大人都是这样,更别说孩子了。


记得前些年我家装修的时候,我跟孩子爸去挑家具,一天下来生了满肚子气。


我看中了一套米色的皮沙发,孩子爸说:“米色太不够庄重了。再说皮沙发也不如布的舒服,还不结实。其实,棕色实木的挺不错!”


我想挑一个推拉门的衣橱,孩子爸说:“推拉门不结实,而且用起来其实没有对开门的方便。”


我想订一套淡黄色的茶几、餐桌组合,孩子爸又嫌弃了:“颜色太俗了,跟幼儿园似得,哪有个家的样子……”


最后我真的是上火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你眼光好,你自己挑吧!”说完我就气呼呼地走了。


所以你看,连我们自己有时候都受不了别人的否定,更何况孩子呢。


我们跟孩子交流时,总是喜欢使用负面语言:“你不要干这,你不要干那。”虽然我们的目的是好的,是为了帮孩子改掉坏毛病,但是我们的话语传达给孩子的,却是否定和不信任,如同跟孩子说:“你不行,你不对,你做不好!”


这样时间一长,孩子肯定会越来越不愿意配合,而且他还会发现,你除了整天唠叨,并不能拿他怎样,于是就慢慢学会了顶嘴。



2

你担心的事情,早晚会发生


心理学上有个很有意思的“墨菲定律”,大体意思就是说:你担心的事情,早晚会发生!如果引申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可以说成:你不让孩子做的事,他早晚会做!


真的会这样吗?咱来做个小实验吧。


我现在告诉你:


“你下辈子别想吃肉了,什么肉都别想!不管是又脆又香的辣子鸡,还是入口即化的梅干菜扣肉,还是有筋有嚼头的酱牛肉,甚至是蘸着麻汁吃的涮羊肉,统统不要去想!”


当你看到我这段话的时候,你脑子里真的什么肉都没想吗?肯定不会,你或多或少会回忆起各种美味的肉食。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现象更明显,你反复地要求他不要去干什么,反而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好奇心,不由自主地就去做了。




3

怎样的沟通才是简单、有效的?


  • 多用正面语句


同样一件事,换个正面一些的说法,孩子更容易接受,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


当你想说:“别看电视了,赶紧写你的作业去!自己成绩啥样,心里没点儿数吗!”


不如改成:“孩子,你看电视的时间是不是超过半小时了?别忘了咱俩的约定哦,妈妈相信你是个守约定的孩子!”


当你想说:“写字的时候别歪着身子!坐没坐相!”


不如改成:“孩子,把背挺起来,这样姿势标准,时间长了人也显得挺拔!”


  • 必须说“不要”时,给孩子一个简要的解释


虽然孩子更愿意接受正面语句,但当孩子去触碰一些危险物品时,还是需要及时制止的。不过在制止孩子的同时,最好像对待大人那样,跟孩子简单说明一下刚才的危险。


比如,当孩子去碰电线插头时,可以说:


“孩子,这个千万不能碰哦!电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可不是玩具,连爸爸妈妈都不敢随便碰!你在班里也要告诉其他小朋友,不能随便碰电器。”


  • 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家长们很容易高估孩子的逻辑理解能力,常常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孩子。


比如说,我们告诉了孩子不要乱扔玩具,然后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会把玩具都收拾起来,然后整齐地摆在箱子里。


但实际上,年龄小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有限,根本想不到这么多,你不让他乱扔他就不扔,但是不会主动去收拾。


这时候,就需要你告诉他怎么做:


“孩子,乱扔玩具的话,下次再玩就找不到了哦。来,跟妈妈一样,咱找个小箱子,把娃娃们都请进去睡觉吧。”

所以说,教育孩子,真是不容易呀,即是个脑力活儿,又是个技术活儿。

免责声明:*本账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好物分享

STORE ACTIVITIES


做个好妈妈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老师教您做好妈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