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尚书臧浑考(上)

文摘   文学   2024-07-15 00:00   山东  


—您的关注 | 对我们很重要—



北宋尚书臧浑考(上)


辽、宋、西夏对峙图


臧浑是我县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曾任桂阳令(今在湖南省郴州市西部)、尚书或尚书令致仕,归隐家乡浮梁县青峰寺,自建留隐轩,十年后去世。史料对其记载很少,只有《浮梁县志》、《江西人物志》、《浮梁臧氏南图宗谱》等地方史料有一些零星记载。本文试图以这些史料和《宋史》,结合与其同时代的好友彭汝砺的诗集《鄱阳集》及《四库全书》中涉及到的有关史料,力求从他生卒年份、字、官职、性格特征、政治主张、后世影响等方面作一考证。谬误及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 臧浑其人及家族

臧浑 ,字子道或祖道。生卒年月不详。浮梁臧氏南图支第八世。(北宋)熙宁三年庚戌科(1070年)叶祖洽榜进士:官至尚书令。

臧浑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堂叔祖父分别是臧几道、臧论道、臧永锡,为浮梁县在北宋前期较早考取进士的七人中的兄弟三,由于宋之前浮梁的进士无考,县志中对进士的认定是从宋代开始的。因此,至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臧浑中进士时,浮梁籍进士仅有18人,而其中就有包括其祖父兄弟三人、父亲臧伟及其堂兄弟臧仪,多达六人,占三分之一。并且,在比臧浑早登进士榜的五位臧氏进士当中,除其祖父任职地方官外,其余均为京官。更何况,早在其祖父臧几道中进士之前,浮梁臧氏还有臧论道的叔父暨臧永锡的伯父臧翊(浮梁臧氏南图支第五世,臧浑的曾祖叔父)因善诗词赋而举进士,同时臧翊的胞弟、臧永锡的父亲、臧论道的小叔父臧若虚被朝廷赠大理寺丞。可见,家庭的显赫和优势,是其能及早进入政治集团的基础和保障。由此并加上同为北宋前期浮梁显赫家族的金氏家族,我们不妨可以反向推理:浮梁的教育早在北宋前期,就有以臧、金等家族为代表的私塾或书院较为发达,具有了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或许,正是浮梁的这些家族教育,是推动江西成为中国从宋至清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清明上河图》


二、臧浑所处的时代背景

臧浑所处的历史时代极为特殊。1、从宏观层面来说,第一个特殊点是:宋代尤其在北宋,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很高,对士大夫的优待和宽容度也是最高的。整个北宋期间,士大夫言论自由,可以死谏,极少有因此而被斩杀,多是被贬。第二个特殊点是:宋代皇帝崇尚道教,在京城内外建立许多宫观,在京者为京祠,在外者为外祠。并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宫观祠禄官制度,外戚、宗室和宰执罢官留京师,多任宫观官;疲老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即:凡大臣罢现任,令管理道教观宫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以食其禄”,因此称之为“祠禄”。2、从中观层面来说,一方面,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在这一时期,宰相王安石极受年轻气盛有着强烈改革意愿的宋神宗的器重,宰相的权力极大;另一方面,宋神宗又在这变法的过程中,实行了元丰改制。它使官员居其位谋其政,有了定职定位,同时裁撤了一些闲散部门和官员,打通了官员的升迁的阶数,客观上减少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使得皇帝可以直接管理朝政。


元丰改制后,中央集权越来越得到强化  ,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官员只能跪拜执行。3、从微观层面来说,宋神宗的元丰改制,体现的是对皇权与以宰相王安石为代表的宰执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神宗从熙宁二年(1068年)放权给王安石实行变法,到元丰改制,收回皇权,反应了神宗的治理理念、手段、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多彻底的改变。本文之所以要着重介绍臧浑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因为这些对我们考证他的许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关联,甚至影响或者说造就了他的特殊个性和人生。


王安石像


三、关于臧浑的字、官职、生卒年份  

关于臧浑的生卒年份、字、官职等基本信息,史料确实不详。《臧氏南图支谱》(1922年版、2010年版)和《浮梁县志》(道光版)仅记为“熙宁三年庚戌科叶祖洽榜进士:臧浑,尚书令”。《江西省志98—江西省人物志》(2004年修订版)上也只看到“熙宁三年庚戌科叶祖洽榜进士:浮梁 臧浑”这极少文字。但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臧氏南图支谱》的其它记载,并依据《宋史》、《四库全书》中彭汝砺的《鄱阳集》和有关对彭汝砺的研究史料等,作如下综合考证:

(一)关于字。《臧氏南图支谱》(1922年版、2010年版)均记为“浑公  字:子道”;《浮梁县志》(道光版)在卷十一中记为“熙宁三年庚戌科(1070年)叶祖洽榜进士:臧浑,子道,上西部都人,尚书令”。这是我们见到最多的信息。但《四库全书》之彭汝砺的《鄱阳集》中,却有十一首以“祖道”为诗题关键词的诗,特别是其中的一首与《臧氏南图支谱》中的《寄臧浑》基本相同,现列如下:



这里,“名贤”是指《四库全书》中由宋代陈思编著的《两宋名贤小集》这本书;而《臧氏南图支谱》中诗后附注的是“见省志”,即表明宗谱里的彭汝砺写臧浑的诗来源于《江西省志》。


因彭汝砺与臧浑不但是同朝为官,且是同乡好友,相互往来唱和的诗歌不少,而《臧氏南图支谱》的第一次修撰,已经是臧浑、彭汝砺等去世一百多年之后的事情了,是由臧浑的曾孙臧(仲)福、臧(仲)祥于南宋宁宗、理宗年间(1194—1264年)创修的,该谱创修后对臧(仲)福、臧(仲)祥的父亲臧文通的生卒时间有详细记载,而对其祖父以上(不含始迁祖南图公)均无详细记载。可见,对臧浑的字号记载,彭汝砺的应该比谱中记载的更为准确。故“臧浑,字祖道,又子道”更为接近历史事实。


宋神宗像


(二)关于官职。《臧氏南图支谱》中对臧浑的官职有二种表述。一是在正谱中记为“官尚书”,而在谱头《臧氏历代官爵名号》中又记为“尚书令”。《浮梁县志》参考家谱的成分更大一些,故县志中也记作“尚书令”。事实上,臧浑于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后,曾任桂阳令(今湖南省郴州市西部),状元好友加同乡彭汝砺曾专门以诗相送:  

《送桂阳令臧祖道》

莫笑长官权势轻,所怀端可及生灵。

勤忧每见朝尝胆,劝恤遥知夜戴星。

礼节但能坚玉石,清名亦合上丹青。

饯行欲以言箴赠,留作君家座右铭。


此诗见于彭汝砺留存后世的《鄱阳集》。一方面证明了臧浑中进士之后,并非直接入京,而是与其他进士一样,从地方官做起,这完全符合北宋的取士制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彭汝砺与臧浑之间有着 深厚的感情,对赴任桂阳令的臧浑寄予厚望,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从侧面向后人暗示了臧浑,志向远大,不屑做小官的思想或者说倾向,为考证他的官职和思想以及他的命运,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佐证。对于臧浑曾任桂阳令这一史实,《臧氏南图支谱》和《浮梁县志》均未提及,但在臧氏族人中都有传说,讲他初在彬州为官,我以为是因为臧氏族人将“郴州”误读为“彬州”所致。说他在“郴州”为官是对的,桂阳县隶属郴州,桂阳令当然是属于郴州的官了,这恰好与彭汝砺《鄱阳集》记录的高度一致。而对于其尚书令的记载,笔者倒怀疑是赠尚书令作为寄禄官或荣誉称号之类的。因为臧浑与其他的进士有着最大的不同就是:臧浑是一个道家学者,而宋神宗与其他北宋皇帝一样,对道教、儒学、佛教都很尊崇。我们仅从宋神宗对待王安石之子王雱的史实就可见一斑。据史料记载:王雱于嘉祐四年(1067年)中进士,初任旌德尉。雱气豪,睥睨一世,不能做小官。尝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邓绾、曾布荐之于神宗,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书义》、《诗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熙宁九年(1076年)迁龙图阁学士,因病未上任,不久病故,年仅32岁。特赠左谏议大夫。王雱明确认为:老子是大圣人,其言与孔子“相为始终”,并主张在当时应“以老氏为正”,可谓对老子是推崇备至。而宋神宗对王雱也是十分推崇并火箭式的提拔、重用。王雱从中进士到病逝,只有短短九年,却做到了许多臣子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地位,这只能说明,王雱对道教、佛教的研究确实成就非凡,赢得宋神宗从内心钦佩,因而给出了不一般的待遇。


(戴秋生/文)

宋代文人像




—END—




《臧氏春秋》

官方微信


—dzqswxc—


主编微信 | dzq15190660902

弘扬臧氏精神 繁荣臧氏文化 

臧氏春秋
《臧氏春秋》微刊是当下集中展示、宣传和推广臧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创刊以来,《臧氏春秋》始终秉承“弘扬臧氏精神,传承臧氏文化”的办刊宗旨,致力于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臧氏文化品牌,为促进臧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