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8日)
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这是一个属于全体记者的
法定不放假节日
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日子里
致敬时代的记录者
祝所有同行节日快乐
记者节献词 | 但求无愧 何须不惑
新黄河客户端评论员李明
“朋友,在你的世界里,还需要记者的参与吗?”
如果在街边随机找人作答,答案或许会让人难堪:Z世代,大概连亲手触摸报纸的机会都没有,更不会知道一份报纸该有几个版面;中年人家中沦为摆设、积起尘埃的电视早已走不出关于未知与探索的激情;被微短剧围猎的老年人在沉溺中也分不清真实与虚假的边界。记者似乎在空前繁荣的媒介技术中空前地沉默了。
但是如果我们换种问法试试呢?——“朋友,你的世界里还需要真相吗?”答案是毫不犹疑的肯定。
“记者又回来了”。最近的几则因调查记者锲而不舍推动社会事件走向的报道,让人们惊觉记者这个似乎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的职业,依然有在多元舆论场打破真相困局的力道。
其实,当普通个体的沉浮成为一纸风行的头条,包括记者与读者在内的“无数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早已被紧紧聚拢在了一起:我们都期待社会更公平、更开放、更完善、更包容,期待它承载得了梦想,安放得了委屈。
正因为你我感同身受,正因为你我命运与共,在揭露矛盾被视为“找茬”的今天,我们能不能避免一个说真话的人不因不合自己的口味而遭到口诛笔伐?能不能不要把毫无来由的阴谋论一股脑地打包给抱薪者,被监督者能不能也少一点敌意,乃至不解决问题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当我们呼吁记者与良知站在一起时,我们能不能也与有良知的记者站在一起?
当然,在呼唤社会理解时,新闻人自己也不妨扪心自问,在一篇篇报道中,我们真的尽最大努力了吗?我们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在假新闻中翻车?为什么会在标题党中迷失本心?要知道,记者这份职业从来都不是只凭一腔热血就可以,鲜花与尊重来得也从不那么理所应当,它是一门技术,需要披沙拣金,需要磨砺,需要刻苦,并以此为志,日日夜夜,生生不息。
毕竟,猎奇不是新闻,流量不是读者,特性不代表公共性。我们相信,合格的记者总能打碎信息茧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去;我们相信,合格的记者总能挺直胸膛站在历史深处经受住后来者的审视。
当我们说相信的时候,我们不只是相信新闻的力量,相信新闻人的力量,而是相信真相的力量,相信人性的力量,相信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追求公平与美好的力量。
在这个让职业新闻人感到迷惑与错乱的舆论场,我们不必追求不惑,殊不知,“惑”也是力量,拒绝与平庸的流量和解,拒绝向愚人的观点妥协,带着我们的迷茫与困惑,去奔赴、去追问,去触摸世界的轮廓,新闻人需要在“惑”中,面向公共而非自艾自怜。
此外,我们还要大声地告诉困顿中的人们,新闻可以让他们被看见;我们也要大声地告诉那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新闻值得你们学。我们更要努力证明一点:真相永远会跟我们在一起,希望,就在我们身边。
因为,这一代在夹缝中的新闻人,不是无关紧要的过渡者,而是不可或缺的开路人。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一个义无反顾地将自身命运置身于社会进程的记者,ta要表达,要记录,谁也挡不住——不必追求不惑于此,我们要做的是无愧于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孟祥君
2024年9月,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外记者见面会。
每年11月的记者节,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属于记者的庆典,更是一个反思与总结的时刻。从业已经24年,我从国际新闻编辑记者到时政要闻编辑,再到体育新闻编辑记者,目前是负责新媒体采编和运营的新闻主编,亲历了新闻报道的艰辛与荣耀,也深刻感受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理念的重要性。
2024年德国欧洲杯,采访克罗地亚队著名球员莫德里奇最后一练。
入行作为国际新闻编辑记者,我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与机遇。“9·11”开启全球化时代的风云激荡,激发年轻的我差点成行伊拉克战场采访。在新闻的吸引和危险面前,彼时的我心里充满了对真实探查的渴望和对未知探索的勇气。
我从未停下脚步,坚信只要心中有追求,哪怕是最险峻的地方,也能成为新闻的舞台。正是在这种动力驱动下,我一次次奔赴新闻一线:现场报道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拜访“三孔”,了解到儒家思想对于东亚的深远影响;采访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到任,见证了他作为中美关系桥梁的重要作用;参与庆祝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报道,现场见证中国海军的崭新力量和海上雄心。这些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取决于眼前的新闻事件,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采访法国队公开训练。
我开始深入了解各类体育项目,在一场场赛事报道中提升自己,最终逐渐将专注报道的领域聚焦到国际足球。几乎是从零开始,我一步步掌握了国际足球比赛背后的历史与战术,深入分析各大球队的竞技状态与球员心理,追踪世界杯、欧洲杯、欧洲五大联赛和欧冠等顶级赛事的最新动态,并且通过努力与积累,赢得欧洲足联、亚洲足联和国际足联等机构的认可,最终实现世界杯、欧洲杯和欧冠这三大顶级赛事报道的“大满贯”。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但每一次的跨越,都是对自己职业能力的提升。
2019年,采访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登上井冈山号两栖登陆舰。
回望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新闻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固定的框架,只有不断拓展的边界。从最初的战地记者梦想到后来的体育报道,我深知,只有敢于迎接更大的挑战,才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今天,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所有志愿从事新闻报道的同仁们说一声:不要畏惧改变,也不要局限于现有的框架。无论你是站在政治、经济、体育,还是文化的报道前沿,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的舞台必定会随着你的勇气和坚持,变得更大更广。
在凡人微光中看见时代的细节
948年前,苏轼写下了“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现代人把这句诗寓意为: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勇于尝试新事物,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今年8月,焦方海的《草根诗集》由环球出版社出版发行。焦方海今年74岁。他是农民,一边种田一边打工;他是诗人,吟唱生活,歌颂时代,讲述自己的故事。农民?诗人?这两个似乎离得很远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就是他真实的身份。
“焦方海”不是个例,如辞去公务员职务做短视频的乔通、扎根家乡的舞蹈老师王雪甜、为村里留守老人做“爱心大锅饭”的吕有彬、在纪念馆前弹琵琶的保安方汉武、结婚80年从未红过脸的百岁老人、在质疑声中依旧送凉皮的杨翠翠......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生活,总有不一样的故事,而我把这些故事采访记录了下来。
2016年11月,《济南时报》全新改版,其中提出了“让普通人上头条”的新闻理念。从那时起,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人物,记录他们的点滴故事。和普普通通的他们一样,作为记者,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这些年,有收获和成长。
炎炎夏日来到农业大棚,深入田间地头和种子专家交流心得,研究一粒种子从研发到培育的艰辛之路;凌晨3点,跨越200多公里,怀着激动的心情见到了航天员的家人,和周围10余台摄像机、相机一起挤在前面,只为了不落下最为激动人心的一瞬间;体验“大树医生”的工作,和她一起在树林里研究昆虫生长习性......这些经历,是一种收获和成长。
这些年,有感动也有感悟。
“母亲老了。”孙元金重复了很多遍这句话。想到过去,他开始啜泣,“她在我眼里是什么都能干的,现在渐渐什么都不记得了。”带“失智母亲”教书的儿子得到了许多人的感动和泪水,这里也包括采访了他的我,和他交流、看他照顾母亲,这些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儿,却赢得了大众的共鸣;母亲失联、父亲生病去世,18岁男孩刘光磊如愿考上大学,我联系并采访他时,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他不假思索地说“赚钱带爷爷去看病”......
这一个个看似普通的人,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他们做的每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让我为之动容。科技使阅读便利,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当下,追求深入的个性化表达便显得弥足珍贵。
在此稿动笔之前,我刚采访完一位户外登山爱好者,和朋友感叹她的经历,朋友说:“你工作这么久了还这么容易被带动,看来是在体验心流。”
永远热血沸腾,这,应该就是一名记者的初心吧。
去触碰人间百态,也为了真理之光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李震
为什么要成为一名记者,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有人为了体面,为了登大雅之堂,加冕一份荣光;有人为了理想,喜欢深入街巷,讴歌平凡;有人为了记录,为了让故事流进岁月,烙印在历史里;也有人为了抒发,为了让声音传得更远,揭露更深的黑暗。
无论是什么答案,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是从业者们的共识。
不知不觉,我已在记者行业待了七年。和同行们一样,无数个现场凝结成的文稿,都静静地躺在文件夹里,关乎岁月,关乎成长。趁着又一年的记者节,我又翻看起来,那些采访时的记忆还历历在目,那里面有激情、有冲突、有感动,也有遗憾。联想到这七年来,同行初识者已寥寥,转行者越来越多。当感慨变得具象化,我也再次询问自己重返新闻行业和坚持下去的理由。
我是喜欢写“长稿”的人,偏爱流淌的文字和细致的故事。我写过烧伤女孩乔燕、烈火英雄万惠文,写过颈部留下子弹的赵合,还在寻子的孙安亮,还有SMA靶向药入医保后打全国第一针的李佳树。这些故事都是赤裸裸的现实,也正是人间百态。我认为潦草的文字不足以表现人间的辗转,所以文字的打磨才更显意义。我们来自人间,才更应扎根在这里,用奔赴和对话,为无数平凡和不平凡发声,去触碰到更多故事,是记者的使命,也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在SMA靶向药进医保后全国首针采访现场
实际上,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不能只靠写故事。一位前辈曾对我说,记者不只是记录者,还是推动者和守望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新闻调查显得尤为珍贵。今年,我暗访了一间“加油站黑作坊”,历时月余,数次前往核心现场,一次次拍照的胆战心惊,串联成扎实的证据链,推动了部门的快速反应,还周遭居民一份“安宁”。总结来看,真相,往往来源于无数探察的堆砌。我想,作为一名记者,只有把脚踩进泥里,才能用心守望正义。引用“磨稿子”公众号里的一句话,我们改变不了冰山的形成,铲除不了所有的冰山,但要努力让一船人安全地抵达彼岸。这,是记者的担当,同样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又是一年记者节,我们记录别人,却很少提起自己。即便外界嘈杂,相信也终抵不过一颗耕耘不辍的心,就像这个时代一样,不断经历变迁,却总会迎接秋实。继续向一名合格的记者靠拢,去触碰人间百态吧,也为了真理之光。
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留言区分享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节日快乐!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