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近期的外交举动再度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地时间11月29日,立陶宛外交部发布声明,宣布将中国驻该国的三名外交官列为“不受欢迎人物”,并要求他们在一周内离开立陶宛。这个举措显然是对中国大陆的一次挑衅,而其发生的时间点尤为微妙。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刚刚上任不久,他曾表示希望与中国恢复和改善外交关系,然而这一新的外交冲突的爆发,无疑给这种改善的希望浇了一盆冷水。
立陶宛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因台湾问题已经紧张多年。2021年,立陶宛政府在多次警告中依然坚持让台湾当局在立陶宛设立代表处,这一举动激怒了中国,导致两国的外交关系降级为代办级。从那时起,立陶宛的对华贸易大幅下滑,经济受到重创,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受到波及。立陶宛的决策者似乎意识到,与中国的脱钩对国家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然而,最近的这次外交波动似乎再次让人看到,立陶宛在外交政策上依然摇摆不定。
当立陶宛的外交部宣布驱逐中国外交官时,国内外的舆论反应各异。立陶宛的官方声明没有提供具体的证据或解释,仅仅引用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关于“不受欢迎人物”的条款。这使得事件的真相愈加扑朔迷离。立陶宛官方并没有详细说明驱逐的原因,只表示三名外交人员的行为违反了公约规定。但观察人士认为,这一举动明显是立陶宛在对中国的外交施压。
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的这一举动与其新总理帕卢茨卡斯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任伊始,帕卢茨卡斯曾发出希望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信号,并公开表示愿意与中国展开更加积极的外交互动。在他上任后的几天里,国内外的分析普遍认为,立陶宛此举可能意味着该国对中国关系的重新评估,毕竟立陶宛在过去三年里承受了不小的外交和经济压力。然而,这次驱逐中国外交官的决定,无疑给这一判断带来了疑问。是否是因为帕卢茨卡斯政府在外部压力下无法实施更为温和的外交政策?还是新政府内存在的反对势力使得总理在对华政策上难以回转?
一方面,立陶宛的反对派长期以来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尤其是在涉及台湾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更加激烈。前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便是这一强硬立场的代表人物,他曾公开表示立陶宛绝不会“向中国下跪”,并对中立关系的改善持消极态度。立陶宛的政坛内部分歧明显,帕卢茨卡斯能否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立陶宛此举也有可能是出于对中国的一种外交施压。在中国对其涉台行为的立场明确后,帕卢茨卡斯可能希望通过此举引起中国的注意,并推动两国恢复外交正常化。然而,立陶宛似乎低估了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坚持立场。中国多次强调,立陶宛与台湾当局的交往是根本问题所在,只有立陶宛清楚表明立场,并作出相关的修正,中国才可能考虑改善两国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立陶宛政府通过驱逐外交官的手段或许是试图向中国施加压力,以求在外交上得到更多的回应,但中国显然不会轻易让步。
这一事件的发生,对于立陶宛来说,可能并不意味着外交政策的“胜利”,反而可能使得其与中国的关系更加僵化。立陶宛民众已经深刻体会到,与中国断绝正常的外交关系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外贸易的萎缩。尤其是近几年立陶宛经济受到的冲击,民众的日常生活压力加剧。按照当前的情况来看,若两国关系继续紧张,立陶宛的经济可能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立陶宛的决策者似乎在此问题上走入了一个死胡同。无论是试图向反对派妥协,还是在对中国施压的同时期待外交成果,立陶宛的政策似乎越来越显得难以平衡。
立陶宛在对华政策上的反复和不确定性,不仅仅影响了该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影响了全球范围内对于立陶宛外交政策的观察。中国对于立陶宛这一做法的回应已经非常明确,指出两国关系的核心问题依然是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立陶宛想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就是彻底改变其对台湾的政策,并向中国公开表示道歉。对此,帕卢茨卡斯政府显然没有意愿或能力作出这样明确的表态,导致两国关系的回暖几乎无望。
立陶宛的外交官被驱逐这一事件,可以说是立陶宛政府一方面想改善与中国关系,另一方面又因国内压力而未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表现。对于中国来说,这种不稳定和摇摆不定的外交行为显然无法成为信任的基础。中国方面的态度清晰明确,只有立陶宛做出实际的政策调整,才能重建两国之间的正常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