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无爪蜉命名引争议!网友吵翻:“苏轼同意吗?”命名者首次回应

时事   2025-02-12 17:42   四川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2月12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在其官微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名单,我国长江流域首次发现的无爪蜉——“苏轼无爪蜉”,现身名单上第一个。


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近千年的缘分,该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评委会认为:“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不仅孕育了沿途灿烂的文化,更是无数野生动物的家园。苏轼无爪蜉的发现,不仅在昆虫学上有着重要意义,也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第一大河所蕴含的宝藏。”


“还是有点开心吧!”该物种发现者郑徐弘毅表示,“‘苏轼无爪蜉’入选可能部分跟它的名字有关。入选对它来说是件好事,能被更多人所关注,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深入了解和保护这个物种,开发其潜在的生态学应用。”


图为苏轼无爪蜉。


以“苏轼”命名
长江流域首次发现无爪蜉物种


此前,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稿件征集活动邀请信》,向全国的昆虫分类学工作者征集2024年在我国发现的昆虫新物种,并根据物种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保护价值等指标,评选“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


活动由该专委会主办,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国家动物博物馆等机构协办。评审分格式审核、公众投票、专委投票和学术顾问核定等四个环节。根据活动安排,从1月28日起,组织群众和专委会进行投票,最终选出“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该评选于2月12日公布结果。


图为苏轼无爪蜉入选“2024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


根据公布的资料,苏轼无爪蜉的发表人为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目课题组郑徐弘毅,发现地点为长江北段(湖南省、湖北省)。


郑徐弘毅介绍,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近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全新的蜉蝣物种在长江北段的波涛之下被发现。发现地距离赤壁很近,为了纪念这场跨越近千年的缘分,该蜉蝣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图为苏轼无爪蜉发现地。


命名引争议
网友吵翻了:苏轼同意吗?


1月27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在其官微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全部候选名单,“苏轼无爪蜉”入围。封面新闻以《长江首次发现无爪蜉!“寄蜉蝣于天地”,新物种取名“苏轼”》为题进行了报道,随即引起了多方关注,仅封面新闻官方抖音号,相关评论就超过10万,关于以“苏轼”命名是否合适,还登上了知乎热榜。


网友“超级无敌537”:“苏轼:坏人绞尽脑汁不如蠢人灵机一动”;
网友“什么又没练琴”:“苏轼死了一千年又被贬了”;

网友“云散月现”:“我本来以为苏轼这辈子够苦了,没想到继乌台诗案还有一劫”。

还有网友评论称“弥补了苏轼退出生物圈的空白”,收获了超19万网友点赞。


苏轼无爪蜉的命名,也引起了苏学专家的讨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表示,叫“苏蜉”可能更好一些。还有网友表示“东坡蜉”“赤壁蜉”等名字可能会更好一些。


“认识它们、给它们名字只是微不足道的第一小步,对于它们的方方面面,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比起它们本身,名字其实不咋重要。”郑徐弘毅说,“这个物种因为它的名字被大家知道,我觉得说不定是好事,我们可以更快推进对这个物种的了解。”


图为苏轼无爪蜉成虫。


对话发现者:
苏轼是其最爱的古人之一

以他命名是致敬

封面新闻:长江首次发现无爪蜉,取名苏轼的相关内容刊发后,在网上引起了很高的热度。你本人收到了哪些祝贺吗?大家对你发现这个新物种并取名“苏轼无爪蜉”是怎么看的?

郑徐弘毅: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这篇文章是2024年年初见刊的,圈内大家在当时都已经知道这个物种了,都觉得很奇特。对在长江干流还有这样的大型昆虫新种感到惊讶,并且命名也很好玩。这个物种本身真的无敌可爱、奇趣,并且作为长江干流的大型物种,密度又蛮大的,它们的种群一定与人类生产生活互相影响。认识它们、给它们名字只是微不足道的第一小步,对于它们的方方面面,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比起它们本身,名字其实不咋重要。

封面新闻:有网友评论“弥补了苏轼退出生物圈的空白”“苏轼被贬成了一只虫子”“乌台诗案后苏轼没想到还有一劫”,你有去看过这些评论吗?对这些评论你怎么看?

郑徐弘毅:没有想到这个物种会被这么多圈外的朋友们看到哈哈哈。因为是用苏轼命名的,读起来又有点奇怪拗口,很多人调侃、喜欢或者不喜欢,肯定都是必然的。做生物分类学工作,或者相关的宏观生物学研究的朋友们,肯定都很理解。很多圈外的朋友们会感到困惑,可能一部分是因为不太了解物种命名的习惯。最常见的物种命名方式就是以发现地点、物种特征,以及人名命名。以人名命名的话,一般就是以做过重大贡献的前辈、给作者或研究帮助很大的亲友,或者新物种的采集者命名,算是一种“致敬”

封面新闻:所以这个命名是对苏轼的致敬吗?

郑徐弘毅:是的。苏轼可以说做过“蜉蝣”这一类群的重要科普工作,给我们的启发鼓励也很大,再加上《赤壁赋》的写作地点正好就在模式产地附近,所以就很合适。和属名结合,所以中文的正式名就翻译成苏轼无爪蜉。这只是最最常规、传统的一个命名。大家可以随意搜索几个物种的学名、种加词,就会发现很多熟悉或陌生的人名。当然任何一个名字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属于必然吧。

图为苏轼无爪蜉。

封面新闻:有网友认为这个取名是在蹭名人热度,如果没有带“苏轼”二字,这个物种本身很难受人关注。你怎么看?

郑徐弘毅:我们起名字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这些,只是按照脑中的逻辑这样命名了。巧合之下这个物种因为它的名字被大家知道,我觉得说不定是好事吧。也许会有更多的机会使它被留意到,我们可以更快推进对这个物种的了解。

封面新闻:支持者也认为给它取名的人文学素养和浪漫主义情怀都是满满的,你怎么看?

郑徐弘毅:我觉得应该说有吧,满应该是不咋满,我本人没什么文化。

封面新闻:你本人喜欢文学吗、喜欢苏轼吗?

郑徐弘毅:算不上喜欢文学吧,但是苏东坡先生算是我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之一。新冠一阳好转之后就第一次出发去采集这个物种,在发热卧床半死不活的一周多里看了两本书,有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原初是英语版,书名的英语直译大概是《乐观的天才》。虽然苏轼以文学和政治闻名,但在诸多的天赋之中,“乐观”“纯粹”好像才是他最大的闪光点,不仅塑造了他的文学风格,更让他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人生。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两个天赋的重要性应该也是相似的。

图为苏轼无爪蜉人工饲养环境。

封面新闻:有网友认为叫东坡蜉、苏蜉、赤壁蜉蝣等名字会更好,你怎么看?

郑徐弘毅: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道理吧。从法规上看,这些确实都是不错的名字,东坡不仅是人名也是地名,以姓氏命名也是可以的,这俩都合适。如果叫赤壁的话,就是以地点命名,但我们并没有在赤壁的位置采集过这一物种,所以叫“赤壁”可能不太好。很遗憾的是我做的工作,在命名时我都没怎么考虑过这些,只是有点随意地起了这个名字。我应该更像是分类学工作者、昆虫爱好者,而非起名专家。仅仅昆虫纲的已知物种数量已经是百万级,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新物种被发现、命名,地球上的物种数量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起名经常是很随意的工作,合规合理就好了,大家把多数的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

图为苏轼无爪蜉幼虫。

封面新闻:除了苏轼无爪蜉,之前还有周杰伦命名的蜘蛛也在网上引起不少争议,你怎么看这些争议,你用过自己的偶像来命名吗?

郑徐弘毅:用人名命名是很常规的,还有以歌曲命名的,那种确实就是很新式了。个人认为虽然研究需要严肃认真,但命名可以随意一点;我个人而言,应该算是传统派,都是以人名、地点或者物种特征命名。个人的习惯是无论怎样命名,都会尽量与物种紧密联系,这样感觉更合理,并且会便于其他人的理解、记忆。

封面新闻:今后再遇到类似新发现的物种,还会用类似的名字来命名吗?

郑徐弘毅:很难定义“类似”,每个物种的形态、背景各不相同,每次起名的方式、逻辑也会不同,每次都有点“急中生智”。应该说会继续努力想出合理、严谨、贴切、便于记忆的名字。

封面新闻:获知你所发现和命名的苏轼无爪蜉,入选十大发现,得到业内认可是一种什么感受?

郑徐弘毅:我觉得评选、排名什么的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评选,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物种,这对我们推动对它的研究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苏轼无爪蜉”入选可能部分跟它的名字有关。另外我是锹甲爱好者,候选中的吉丁虫和锹甲没有进入,感觉有点可惜。


图由受访者提供

点击封面新闻微信公众号

“封面头条”栏目

查看更多精彩报道

↓↓↓

图片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封面新闻视频号

编辑 唐维灿
责编 王   萌
审核 杨   东

点“在看”,持续关注!


封面新闻
第一眼 看封面|《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