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一个人外貌的认知,并不仅仅局限于面部特征本身,也与个体的情感状态、社会形象、甚至公众情绪紧密相连。
赵露思生病后,大家对她的外貌就有了新的解读,前段时间被吐槽的的精致假面,也被理解成解离的躯体化表现。
希望她能早日康复,不用再一味退让、忍受和消耗自己
网上有很多人骂她靠病情营销,还有人说她越来越爽化了,叔不认同任何拿她生病之事来做过度解读和攻击的言论。
她的压抑和痛苦可能来自心力与所处娱乐圈地位、曝光度和粉丝基础不匹配。当这种不匹配越发明显时,就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波动,甚至是对外界评价做出过度反应。
她之前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乱化妆,现在看来也跟周围的人一直贬低她长相有关。(据她朋友爆料说前司老板责备她胖,没有别人好)
当外貌不再意味着单纯的美丑,而是与情感、处境甚至个体脆弱性相连,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他人的美的感知与情感共鸣息息相关?
面部有明显bug的人,也会因闪光点或某些特质从而颜值飞升。
代表人物叶祖新的红袍亡国太子;
唱跳能力过关的爱豆鞠婧祎,在郭敬明的新剧里,颜值甚至被抬到和陈都灵同等高度。
反之,我们可能因为讨厌一个人觉得她面相都变了。
代表人物周雨彤、韩素希,外貌的“缺陷”被无限放大,曾经被忽略的小缺点也被重新审视。
被卷入三角恋后口碑再也没支棱起来
但TA真的是长相变了吗?不,这种变化其实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某种程度上是公众情绪的投射。
情感共鸣会增强我们对TA的审美感知,就像氧叔之前写喜欢你的人会把你拍的更美。
今天叔也想和大家聊聊人性、人情、人文之美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人文之美从而实现自身的美的进阶。
如果说表象美是对外部形象的展示,人性美则是从情感、道德、人格、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提炼出来的深层次美。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层的联系与共鸣,是情感的真实流动。
处于思考的时候,面孔是严丝合缝的,但情绪像是厚墙上小窗透出的光张元英就是个很极端的表象美90分,人性美10分的形象。
她的情绪和性格很难被捕捉,基本感受不到性格魅力和人物弧光。当然这也是一种人设,也会吸引相应的受众群体,氧叔这里并没有褒贬之意。在当今资本化语境和社交媒体氛围中,人性之美常常被边缘化甚至忽视,我们对复杂、多样性的理解能力也正在逐渐减弱,越来越容易忽略人性中细腻、充满矛盾和层次的部分。追溯原因,一方面是资本化的社会实践越来越爱把人视为可被包装、可供消费的产品,进而是可量化的、可复制的外部特征。于是,人类丰富情感和复杂个性被忽视,个体的独特性不被重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刻意掩盖。babymonster成员郑雅娴因舞蹈力度比队友大被中韩粉丝联合抵制而人性美的核心就在于内心世界的多层次和情感的细腻,这种深度往往难以通过这类实践模式进行传递和消化。非完美女主,在国内视频平台播时弹幕里经常有荡妇羞辱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追求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哪点戳人就产出哪类内容,愤怒能让大家关注,那就不断展示嘉宾的离谱。比如麦琳事件,抛开网上各种引导,抽离出来看,麦琳这个人怎样不重要。当剪辑有意突出某人的某一特质(比如情绪失控、虚伪或任性),即便这个特质只是个别情况下的表现,它也可能被放大为这个人物的核心特征。而模糊前因后果与事情的完整性,一个人的性格缺陷放大成现象级景观,这不仅是对人物的片面呈现,也是社会中人性压缩的一种表现。当复杂具体的人被压缩成抽象的人,这种审美视野的窄化不仅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让个体的生存空间不断塌缩。“麦琳”不仅仅是她自己,而是一种“可套用”的形象,用来快速解读和标签化现实中类似的行为。标签化让对方可以轻易否定她的情绪,而不必深入理解她的处境和感受而审美视野的收缩也会削弱了我们对人性之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比如很多人会主动反思,我这样会不会像麦琳,质疑甚至抹杀自己的情绪表达。对自己尚且都会质疑情绪是否“过度”或“失控”,对他人复杂情感的理解和包容也会逐渐变得迟钝,甚至当他人展现真实情感时都会感到陌生甚至抵触。比如徐娇抨击室内抽烟行为,很多人觉得她矫情,是为了炒作,打造女性主义人设。我们一边对需要深入感知和理解的复杂情绪缺乏耐心,一边又非常渴望人性之美。黄子韬嫉妒徐艺洋pyq点赞比他多,徐艺洋会让黄子韬秒赞她就像梦女文中的陈都灵总是会被写成“我的高中同班同学”,不期而至的代入感,恍若穿越时光的屏障,轻松地把你带入了那个熟悉的视角,让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一部分。《百年孤独》中喧嚣的家族中,每个人都在上演着自己孤独的剧本,最根深的孤独就是人们在情感上拒绝与他人建立链接。他们没有爱的能力,同时又拒绝被爱,把自己隔绝在情感的荒漠里活成空洞和疏远的孤岛。正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彼此之间的脆弱与需要。
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的情感连接中找到归属感,在某种程度上,我和TA都是同个故事的不同章节。人性之美更多的是从真实的脆弱、矛盾与挣扎中散发出来的。它往往超越了表面的完美与无懈可击,甚至反作用于生物学或物理学标准所带来的美的感知,这就是具体的美丽和抽象的美感之间的区别。反过来说,大部分人对于外貌的精进,都是源于外界的推动。极少有人能做到孤芳自赏,或者彻底屏蔽外界声音,忽视社会对美的定义与期待。《素食者》女主,从不吃肉开始,拒绝一切社会规训,甚至连人都不想当了或是想对外界产生某些改变,或是想迎合外界审美以获得外界的认可,它更多的是一种与他人、与社会的对话,这其实也是很多人焦虑的根源。尤其是娱乐圈对女艺人的过度苛责,已经在反向传输给大众畸形病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时命题就变成了我们如何通过人性、人情、人文之美让完善、解放自己。与外貌形成强烈对比的性格或气质总会让大家印象深刻,给大家例举一些反象限组合,教你怎么制造记忆点。①甜美的长相容易让人联想到温柔、顺从、无害,但加入冷艳腹黑或直球性感的特质,就能让形象从讨喜转向高端的猎人。②美艳型人看着难以接近,但当强势外貌背后隐藏着脆弱与敏感,就能让人感受到柔软与真实。比如眼神戏细腻生动的谢可寅、展现瞬间情绪波动的迪丽热巴、素颜的范冰冰;或是徐艺洋、孟子艺这种迷糊温吞的卡皮巴拉型性格,化解了容貌中的距离感,增添了亲近感和可爱度。
③而清纯到有茶感的长相竟然才是最适合走老公姐的人。比如刘浩存,手腕卡着机械表,走路大步流星英姿飒爽,已经吸了不少梦女粉。④而宋佳这种一不小心就变土的东北美女,通过硬朗、有未来感的黑客帝国风,将高颧骨、长容脸、大骨架等特质转化为力量与独特性符号,这种独特性反而成为她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外貌与人设的反象限操作是一种公式化的实践,那以自身性格为出发点的人设之美塑造,则是一场从内到外的探索。这种方式看似简单,实则更加抽象而深刻,它要求我们卸下外界赋予的标签,转身面向自己的内心。
只有当我们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理解情感的波动和愿望的流向,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风格定位。这种内外兼修的过程,让外在风格不再仅仅是表面的装扮或表演,而是内在思想与情感的自然延伸。独立者强大的行动力和明确的边界感让她像一座不惧风雨的灯塔;内敛者不言而喻的深度与思考,像是一部慢慢打开的好书,每一页都值得品味...人文之美的核心,不在于迎合某种审美标准,而在于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与思想转化为一种无法复制的独特表达。当风格从内心出发,它不仅会让我们更自由,也会赋予我们一种跨越时空的恒久力量。就像文章开头说的,我们对外貌的感知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体验,它深受一个人自身状态的引导。叶珂事件后,大众对baby多了怜爱滤镜,不只是情感附加,它反而让baby的颜值在某种程度上更具不可撼动的地位
氧叔也经常会看见另一个观点:要有多漂亮,才能被爱。女人一生追求的就两件事“变漂亮+被爱”,这个观点的隐性操作是把女性放在被辜负的受害者位置。漂亮不一定能被爱,但当女性通过展示人性、情感的深度,以及人文的内涵,才是建立更为深远和持久关系的核心。这种美并不仅仅依赖于外表,而是源自个人的内在世界和情感交流的能力。樱花树下站谁都美,我的爱给谁都热烈,进入任何一段关系都有能让自己和对方幸福的能力,这才是从人性深处迸发的美和力量。同时,当你陷入焦虑的泥潭时,不妨停下脚步,重新审视你的性格、爱好、能力、智慧;你的迷茫、痛苦、挣扎、崩溃。过分外貌焦虑只是一种表面的幻象,它让你迷失在镜中的倒影里,而忽视了自己内在的深刻与独特,越是老生常谈的事,却越容易被我们忽视。
所以记得从内去找寻人格中的美,这一定是更持久且贯穿生命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