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湖的春天|潜山几代人圆了一个梦

民生   2024-11-11 20:50   安徽  

这些年,我每次回潜山老家,弟弟都要陪我去雪湖走走,他家离雪湖近,顺着一条小河的堤岸,往上游走个五六分钟,过一座石拱桥,雪湖就到了。

雪湖,潜山人一个梦

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讲,潜山县城里有一个湖,名叫雪湖,王安石来潜山做官,在那个湖边住了整整3年。


雪湖的藕有9孔13丝,糯甜醇厚,满口生香,朱元璋尝过雪湖藕后,念念不忘那一口美味,于是从明朝洪武开始,潜山年年用车马往京城运送贡藕。 

后来读了一些书,开始研究考证家乡的历史,父亲讲的那些故事,都是记在史书和地方志上的,雪湖的确是皖西南的一座名湖,是潜山自古就有的祖宗湖、千年湖。



《潜山县志》记载,“南湖,雪湖,学湖,三湖相连,水面近千亩”,湖区位于老县城区中心,倚天柱,傍皖河,邻县府,是潜山乃至安庆都有名的一处历史文化名胜。

今天的雪湖,如同潜阳大地上一颗美丽的明珠,经过潜山几代人的艰辛付出,“一湖碧水”再一次流回潜山。

雪湖的今日, 一年四季湖光潋滟,碧波荡漾,那是从不远处1400多米的天柱群峰上流淌而来的泉水,落入雪湖,流入皖河,汇入长江。雪湖四周的环境更美更靓,古木参天,绿杨环绕,三湖贯通,千顷澄碧。

走进湖区,舒王阁的钟声,文峰塔的倒影,九孔桥的传说,读书台的声声吟唱,依旧向人们讲述着古老潜阳的沧桑巨变。



“一寨三湖十二景,四通八方九孔桥。”今天的潜山人,总喜欢这样向游客介绍雪湖的风韵。

“一定把雪湖治理好,把一湖绿水还给人民!”这曾经是一代代潜山人用心用力的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也是一茬茬潜山父老乡亲的梦想与期盼。

今天,这个“青山绿水好家园”的雪湖梦,终于梦想成真!

潜阳儿女的精神家园

   雪湖,不仅是一处怡人风景和历史名胜,也是潜山在外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还记得1988年春节,我第一次从福建回潜探亲休假,战友佘江淮、汤江平正好也从漳州回来了,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家里玩,他们都住在县委院内的天寨,雪湖就在他们的家边上。想起父亲讲过的雪湖故事,终于有机会见到故事中的雪湖,十分开心。

腊月里的一天,我和江平、江淮如约来到他们家。那也是我第一次走进天寨,走近雪湖。

那天刚下过一场小雪,冬天的雪湖湖面,结着厚厚的一层冰,天长水阔,四野苍茫,冰雪中的一丛丛残荷,从冰冻的水面,顽强地探出一颗颗小脑袋,太阳出来了,成群的水鸭在湖畔草丛里懒洋洋地晒太阳,寂静的湖面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是寒冬的雪湖,她早已褪去了大自然季节斑斓的色彩,冰封雪裹中的千顷之湖,显得那么洁白,朴素,安静。

我们仨围湖畅游,围炉畅饮,中午江平的妈妈给我们做了一桌子菜,江淮晚饭又把我拖到他家喝酒,我们那个年代的友情,就是这么纯粹和率性。

冰封的湖面,好吃的贡藕,热情好客的战友父母,那是我对雪湖最早的记忆,36年前雪湖之畔战友相聚的温暖,让我后来每回走到雪湖边上,都从心里涌出一股暖意。

从那以后,我每次回潜,都会到雪湖附近转转看看。我期待着冰雪消融的时候,再来看一看春天的雪湖。

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雪湖的春天来了

改革的春风,唤醒了古老的潜阳大地,经济提速,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让人欣慰。

然而曾几何时,一度过热过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给家乡雪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麻烦。

有一次回乡,漫步雪湖堤岸,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堵在心头,清泞泞的雪湖水呢,都流到哪里去了?

放眼望去,湖区养殖的多了,私搭乱建的危房多了,挤湖建房的多了,湖区湿地在减少,飞禽等野生动物在减少,前来漫步观光的是少之又少。雪湖,真是载不动这许多愁!



有一天,和县里一位领导交谈,他忧心忡忡:再不重视雪湖的综合治理,我们这些人就是潜山的罪人。

他告诉我,当时在雪湖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湖区,居然生活着几万人,周边还有8所学校,4所医院和农贸市场,这里常年污水排放,环境脏乱,交通拥挤,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生态隐患。

还老百姓一个干干净净的雪湖,还潜山历史文化名城应有的样子,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做好“潜山文章”,成为潜山上上下下的共识共为。

雪湖整治,谈何容易!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要素的统筹,一千多户老住户的搬迁,河道管网的改造,修复明清时的古建,等等,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像一只只拦路虎横在面前。

潜山上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接续奋斗,排除万难,勠力同心,滚石上坡,用智慧和汗水建成一座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幸福湖”,交出了人民满意的“雪湖答卷”。



政声人去的王安石

政声人去后,民意谈笑间。说雪湖,不能绕开一个人一一王安石。雪湖天宁寨上的舒王阁,就是后来潜山人为了纪念父母官王安石而修建的。

这次雪湖重建,潜山又把王安石的读书台复原,启迪潜山学子发奋攻读,报效国家。

北宋仁宗皇祐三年,31岁的王安石来到舒州(今潜山市),就任舒州通判。

大旱之年,百姓求雨不得,无法耕种,王安石忧心忡忡,在《舒州七月十一日雨》中写道:“行看野气来方涌,卧听秋声落竟悭。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

为探究弊政根源,他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坚定变法的决心。他奋笔疾呼:“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有司与之争,民更可怜哉。”在《感事》《发廪》等诗篇中,他发出了“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尔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的呼声,表现了关切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的理想。



王安石政声卓著,赴舒州之前,宰相文颜博即评价他“恬然自守,未易多得”,力荐他至京都任官,王安石以各种理由辞谢。在舒州任职时期,欧阳修等人再次荐其任谏官,王安石还是婉拒。在他看来,“戴盆难与望天兼,自笑虚名亦自嫌,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独清廉。”(《舒州被召不赴》)

王安石体察民情,经常骑着牛到民间访贫问苦,在舒州期间勤励政事,修吴塘、筑堤堰,大兴水利,发放谷物解决百姓荒年之饥。后来他调任提点江西刑狱时,舒州百姓涕泣相送。

由此往上追溯,一千多年前的舒州,水旱连年,雪湖和河道治理,是王安石带领老百姓干出来的。

王安石在舒州短短三年,心系苍生、体恤百姓、造福舒州的政德政绩,永远留在潜阳大地。

千年的雪湖,静静地见证了这一切。



作者简介:

作者:陈鹏,笔名成双月,原空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敬请下载“皖源潜山”客户端

第一时间获取潜山最新资讯!)





有你想看的精彩



主   办丨潜山市融媒体中心

编   辑丨徐文慧   

审   稿丨朱浩 程华华 方颐正

监   审丨汪挺松   

总监审丨杨培华

投稿邮箱:ahqsxww@163.com


如果喜欢,请点在看↓




微潜山
传递新闻资讯,传播潜山声音。(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9001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