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系列报道㊽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关部署要求,省委政法委联合南方网、南方+、粤学习客户端推出《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各地深入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引领带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乡村法治乡村。
金秋时节,正是新会柑采摘旺季,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天马村村民忙着摘柑、晒皮,柑香正浓。傍晚时分,圭峰山下玉湖边上,绿树成荫,北门社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遛狗、慢跑、一展歌喉……这是新会人民再熟悉不过的幸福日常。
常言道,平安是福。近年来,江门市新会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乘“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激发基层善治内生动力,推动平安乡村(社区)建设阔步前行,取得实效。
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宣传活动,交警卡通人物“平平”和“安安”首次亮相。受访者供图
小事不出村居
“有事就找华哥。”在北门社区当你需要帮助时总能听到这样的话。在北门社区“华哥会解”不再是某个调解纠纷的人,而是成为一个金牌团队,为居民送上一份安心。
为更好地调解处置家庭、邻里矛盾纠纷,北门社区基层治理“华哥会解”调解队伍汇聚了街道综治中心、驻社区律师、村巷法官、人大代表、专职网格员、义警、一线社工等多方智慧和力量,以法为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动矛盾尽快解决,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曾经,家住北园新村的江先生和李阿姨是关系融洽的邻居。然而,近日却闹起矛盾。原来,江先生经常浇水,水渗到了李阿姨家客厅墙壁。李阿姨多次与江先生交涉无果,无奈向社区网格员求助。
网格员上报会城街道综治中心后,与“华哥会解”调解员一同前往现场查看。综治中心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到场评估,发现墙体已超过15年,墙体可能有裂缝,江先生浇水致泥土水分渗到李阿姨家。
双方得知原因后起了争执,情绪激动。网格员和调解员及时安抚劝说。经耐心协调,双方达成和解,漏水问题得以解决,邻里关系重归和睦。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综治中心。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会城街道调解成功627件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4%,“华哥会解”调解工作室通过现场咨询、电话了解、上门调解等方式,切实发挥了工作室“会解”作用,把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是北门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特色做法。今年以来,会城街道以突出实战、便利群众为原则,创新“街道大调解室”+“村级调解驿站”+“金牌调解员”,将22个社区划分为农村型、老旧型、产城融合型、混合型、普通商品房型社区等5个类型社区,坚持分类推进调解模式。由大调解室按照逐级受理、分级转办的流程,统筹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矛盾纠纷,加强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调度和联系。
共筑平安家园
子女安则家庭和,家庭和则社会安。未成年人的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近年来,会城街道依托“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前哨和托底作用,有效联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司法局等,全面推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着力构建高效联动的未成年人管理机制。
不久前,在南兴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原本就读初三的小高辍学在家。社区网格员立刻把该情况向会城街道综治中心反映。接到消息后,街道综治中心联合关工委、法律明白人、社工等多元力量立即动身前往小高家中。
通过进一步了解,工作人员发现小高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又正值青春期,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上学。随后,在多方联动下,小高解开心结,并重回校园。
回访时,社区网格员再次见到小高,跟他聊起之前辍学的事情时,小高笑着说:“那时没想清楚,一时转不过弯。现在想想,还是读书好。”如今的小高开朗、大方、热情,谈吐间透露着对未来的渴望。
联签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会城街道充分发挥综治中心枢纽作用,定期组织各成员单位、村(社区)会商研判,召开工作部署会、推进会,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比如,与区检察院联合签署《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及违法犯罪预防、治理协作机制》;在会城综治中心设立“未成年人检察派驻工作室”,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监督、涉案未成年人帮教救助等工作有效衔接。又如,会城法庭运用“粤平安”及时把涉未成年人隐患“反向吹哨”,联合综治中心实施救助。
江门市新会区保护“少年的你”未成年人法治专题示范课活动。受访者供图
以法育人,筑梦成长。如何通过“送法进校园”,当好中小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宣传员、安全员、指挥员,法治副校长责无旁贷。据统计,会城街道实现所有中小学校均配备1名或以上法治副校长,均来自政法各单位的业务骨干人才。法治副校长创新情景短剧、电影沙龙、普法集市等宣教方式,共到学校讲授法治知识79场次。
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要“法”治,也要村民“自”治。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是乡村百姓共同的生活向往与追求。
近年来,新会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目标,探索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之路,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茶坑村是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的故乡。百年前,梁启超说“正是吾乡乡自治最美满时代”。再看今日茶坑,汲取启超先生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今年3月,因受工程施工影响,茶坑村43亩柑园水浸受灾。柑农们表示,水浸不仅不利于恢复树势,还极可能造成柑树永久性烂根。柑农们集体向施工方讨说法,村委会多次组织协商未果。村委会通过“粤平安”云平台上报至会城街道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及时联动区农业农村局、区司法局、新会法院、陈皮行业专家等各方力量,向矛盾纠纷双方陈述了专业意见,最终纠纷得以快速化解。
“茶坑村把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简明扼要地导入村规民约中,法治建设得到了有效提升。”茶坑村党委书记梁国安说道,法治的种子在茶坑村民心中已生根发芽。
“民警+网格”守护产业平安。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今年9月,位于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背后,是梁启超故居对于答好“何以中华民族”之问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实践。
1902年,梁启超先生在国家动荡、民族兴亡之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成为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力量。近年来,茶坑村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少年中国说”国际文化交流品牌,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打造“启超家风大讲堂”“无负今日”文明讲堂等品牌活动,充分展现民族自信,引领乡村和谐善治。
茶坑村矛盾纠纷数与刑事治安警情数逐年下降,乡村治理实效转化为发展动能。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300万元,打造陈皮文化旅游网红线路,大力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茶坑村逐渐成为发展热土,富民兴村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如今的茶坑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村民参与社会治理,全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江门政法、新会政法发布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