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之冠”,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浓浓的绿色,把祖国的大美江山装点得生机盎然。这里,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这个夏天,它却在持续干旱、罕见极端高温、干雷暴异常频发等多重不利气候条件叠加下被肆虐山火所威胁……
进入夏季,北部林区近1个月无有效降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局部地区偏少8成以上,中度气象干旱范围持续扩大;气温异常极端偏高,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到 38℃以上,近二十年罕见;雷电活动异常、干雷暴频繁发生,仅6月25-29日监测记录发生地闪4.5万次,最高一天达到1.77万次。同时,这一区域又海拔较高、地势多变,保持在原始状态的森林,结构极其复杂,遍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特殊高山植被偃松林,含水率低、含油率高,发生雷击后极易燃烧。
从6月24日开始,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根河、金河、阿龙山、满归、莫尔道嘎等地先后集中爆发43起雷击森林火灾。起火点多位于海拔高度在1100米至1400米之间高山陡坡,林间站杆倒木遍布、偃松灌木丛生、多年沉积的腐殖质厚达50厘米以上,又几乎没有道路可以通达,给扑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难题。
但是,火情就是命令、救灾就是担当。在科学高效的组织下,森工集团林业快扑队员和森林消防战士向火而行,全体参战人员克服高温酷暑、崎岖难行、极端疲惫、蚊虻叮咬等重重困难,不畏艰险、连续奋战、多方协同、敢打必胜,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除金河嘎拉牙林场7•02火灾外,均实现当日火当日灭。被国家森防指工作组评价为“成绩可喜可贺,做法可圈可点,参战人员可亲可敬。”
关心关怀,上级牵挂聚同心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坐拥千峰万壑,林海莽莽,宏伟壮丽的生态画卷在这里交织,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建了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一环。这瑰丽的背后,林区森林防灭火工作却面临着严峻挑战,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变,使其成为森林火灾频发的高风险区域,每一簇不慎引燃的火花都可能化为吞噬绿色生命的无情“猛兽”。在林区,森林防灭火工作不仅仅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具体实践,更是关乎民族生存发展、地区社会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务。它既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顺应,又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度诠释。面对挑战,林区上下一心,秉持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防灭火体系,力图在这片热土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长城。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火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特别是金河嘎拉牙林场7•02火灾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牵挂。
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林草局领导高度重视,国家森防指办公室主任、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彭小国迅速率领工作组靠前指导协调。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就火灾扑救工作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组织力量、形成合力、合理布兵、积极扑救、确保安全。
自治区副主席、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副总指挥代钦率应急、林草、气象部门和呼伦贝尔市等相关负责同志赴火场指导火灾扑救工作。
森工集团坚决贯彻国家、自治区领导的指示批示精神,快速反应、果断决策,统筹调配扑救力量和大型装备分头处置。根据火场态势,科学制定扑灭火战术,先后共调集90支队伍、8400人参加扑火救灾(其中林业队伍65支、6540人,消防救援队伍25支、1860人),动用各种车辆1120台、大型机械设备108台,动用飞机19架,确保了各个火场和火场各个方向都有重兵扑救、重器攻坚。面对火场诸多困难,各级林业领导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不畏艰难、昼夜奋战,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斗志,给参战人员树立了榜样,为取得火灾扑救全胜奠定了基础,充分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工作品质。同时,组织精干领导小组火速赶赴扑救难度最大的火场前线指挥攻坚。
在雷击火扑救过程中,国家、自治区两级森防指靠前指挥、果断决策;国家、自治区两级应急管理部门、林草部门一线督战、统筹协调、调拨物资、保障通讯;森林消防队伍当先锋、打头阵,连续奋战;中国林科院科学分析、精准研判;北方航空护林总站及时开通火场空域,察火情、运物资,吊桶灭火、人员救急,为及时控制火情、减少损失赢得了宝贵时间。在各方力量的团结一致和密切配合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扑灭,实属不易,是一起科学组织指挥的经典战例,充分彰显了森工集团经过多年努力,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组织处置突发火情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庄严承诺。以守护每一寸土地的生命绿意为己任,未来,森工集团将继续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提升预警监测水平,强化应急处置能力,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推进防火体系的精细化建设,构筑起更加坚固的防火墙。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深深植根于民生福祉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科学指挥,各方协同凝合力
北部林区森林雷击火集中爆发后,森工集团第一时间启动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深入前线指挥部指挥扑火作战,各分管领导和各森工公司主要领导分兵把口,集团各部门负责人按照火灾应急预案分工配合,统筹抓好扑救指挥、综合协调、后勤保障、宣传报道、火场督查等工作,形成了指挥、扑救、保障协同贯通的前线指挥体系。
针对北部林区特殊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准确研判火场发展态势,制订具体扑救方案,综合采取“一点突破、两翼推进”“多点突破、分兵合围”等战术战法,通过开设停机坪、索降扑火队员、飞机吊桶压制火头快速灭火,大型机械设备和扑火队员多点向心、地面跟进,开设生土隔离带、水泵接力以水灭火清理火场等措施,做到了急而有序、忙而不乱、密切协同。各参战单位昼夜兼程、多点向心,梯次进入灭火作战,为成功扑灭大火提供了坚实的力量支撑。
森工集团所属19个森工公司全面动员,多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率队深入火场一线。一线指战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精准有效贯彻前指的战略意图,牢牢掌握了灭火作战的主动权。尤其是莫尔道嘎、根河等森工公司全员出动,大型设备、车辆全部协助扑火队伍追歼火线,圆满完成了各项扑火任务。
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充分发挥空中优势,在偏远无路的原始林区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统筹调度19架飞机(含2架增雨飞机),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提供全面准确火场信息,共计吊桶洒水274桶、720吨,空运物资29件、56吨,滑降287人、机降3793人,总计飞行279架次、518小时35分,架起了扑救火灾的“空中通道”。
团结一心、英勇奋战,彰显了林业“逆行者”钢铁般的凝聚力。
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地方、林业协同配合,军警民共同参战,医疗、航空、气象、通讯、运输、电力等后勤保障部门协同一致,形成了强大合力。
“转隶不转岗、换装不换责”,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参战队伍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承担重点火场关键部位的扑火任务,当先锋、打头阵,充分发挥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调动人员和飞机及时支援,应急、通信、交通、电力等部门人员全力协调支持,体现了“一片林、一家人、一条心”区域联防的重要作用。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加大警力投入,深化火场警戒、交通疏导、治安维护等工作,迅速侦查火因。北部原始林区森林公安分局立即启动森林火情调查预案,成立调查组迅速赶赴火场开展勘验调查工作。
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主动开展气象服务,及时通报卫星热点信息,实时发布气象预警,提供火情天气预报,组织地面人工增雨作业。
为确保给养充足、品类齐全、安全卫生,后勤保障组坚持每天从根河、漠河、牙克石等地采购馒头等食品,采取灵活的运送方式,科学对食品进行分类、打包,安排飞机、汽车、全地形运输车等分段运输,尽最大可能将物资运送到距离灭火人员最近的位置,减少人员体力消耗,保障了一线扑火人员的战斗力。医疗组除做好伤员救治准备外,还针对高温酷暑、蚊虫叮咬准备了常备药品。
敢打必胜,攻艰克难铸忠诚
6月29日,记者抵达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应急事务处前线指挥部时,空中直升机不断起降,忙着运兵。后续增援扑火队伍正在集结,随时准备奔赴火场。
指挥室内,一侧的墙上展示着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防火指挥图,电子屏上的森林防火指挥系统显示着火场地理信息、植被类型、布兵情况,一目了然。对讲机声讯不断,一条条火场信息向这里汇集,一道道指令从这里下达。
刘军是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身患糖尿病的他,带着针管、胰岛素奔赴火场,由于火场温度高,胰岛素针管过热爆裂,只能临时换成口服药。
对于艰苦的扑火工作,他和其他林业扑火队员一样,丝毫没有怨言,有的只是对绿色林海的热爱。他告诉记者:“往大了说我们是保护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生态文明做贡献,往小了说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打火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志生,取给养来回的路程大概有10公里,山路难走,一定要注意安全,不急。”
“队长放心,保证顺利、快速完成任务。”
“中午温度太高了,等太阳快落山时,咱们再去山下打水。”
“队长,我体力还可以,我现在去打水,让大家解解渴。”
在北部原始林区15号火场,有一位被大家称为脚踩“风火轮”的队员,他叫鄂志生,是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应急事务处快速扑火队四分队队员。因为他事事冲在前,件件办得急,领导安排的工作话音刚落,他便立即行动。
“1998年出生的鄂志生,是大学生退伍兵,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第一次参加援外扑火。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无论是灭火作战还是日常训练,他都是风风火火,冲锋在前,主动承担重任,即使火场中腿被划伤了,背部磨破皮,他都没有退缩。”这是四分队队长魏新鹏对他的评价。
“你们几个跟我来,到山头、到沟底把那几处烟点处理掉。”在灭火作战现场,毕拉河林业有限公司应急事务中心主任苏林峰始终带头冲锋、奋战在扑火一线。这次队伍里有一些队员没有上过火场,苏林峰及时发现这个问题,边扑打边讲解注意事项,时刻观察火场动态,在他的带领下,没有一人害怕,都奋力扑救。队员们都说:“虽然是第一次上火场,但是有苏主任在,心里就有底,很有安全感。”每次下火场,苏林峰都来不及休息,检修机具、分发给养、了解人员思想……他说:“这次援外打火特别艰苦,天气炎热、植被茂密,进出火场很有难度,队员们不仅要克服高温炙烤和站杆倒木的考验,还要克服蚊虫蜱虫叮咬、野生动物袭击的风险。”援外扑火共16天,队员们熬红了眼、累弯了腰、身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擦伤、烫伤,在火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灭火奇迹。
火场磨砺尽显顽强作风,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2024年7月2日11时35分,金河森工公司嘎拉牙生态功能区发生雷电森林火灾。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和自治区领导批示要求,成立了金河嘎拉牙“7.02”雷电火联合指挥部,科学制定扑救计划,果断决策重兵投入。高效处置包括金河嘎拉牙火灾在内发生在海拔1400—1500米的3起高山偃松林雷击火。由于火场偃松密布、树木油脂含量高、地下腐殖层达到50多厘米,扑救难度极大。参战人员不畏艰难,克服火场高温炙烤、崎岖难行、极端疲惫等诸多困难,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斗志,彰显了众志成城、敢打必胜的意志和精神。
6月中旬以来,莫尔道嘎森工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少雨与频繁干雷暴天气,导致森林火情频发,连续发生十几次森林火灾,火情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干部职工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素养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应急事务处中心党委书记赵坤说,在火情密集发生的极端情况下,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坚持从大局出发,依靠本公司力量自主扑救,尽量不申请外援,为集团森林火灾整体扑救节省了宝贵的人力资源。科学组织实施每一场火情的扑救工作,严格遵循“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确保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同时,在以水灭火的战术运用上,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得泵吸上水进入火场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扑火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
在火灾扑救中,航空护林局特勤突击队共出动了19次,开设了18个机降场地,直接参与了13场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其中,有12次是在开设机降场地后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灭火工作中。航空护林局特勤突击队队长陆坤介绍说,由于每次出动的人员有限,每组只有10到12人,携带6台风力灭火机、6台油锯、个人滑降装备、2根滑降绳和2个油桶来保障灭火作战。火场内,不仅山高坡陡,火线的发展速度也极快,复燃率极高。原始林树木密集,开设机降场地的难度是平时的两倍,每个机降场地至少需要4个小时以上才能开设完成。为确保让特勤突击队员安心扑火,航空护林局工会组建了“娘家人保障团队”,负责去扑火队员的家里帮忙跑腿、带娃、照顾老人。
火场决胜,离不开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参战队伍的英勇奋战,离不开林区专业扑火队的通力配合,离不开飞机机组人员的不辞辛苦,离不开大型设备司机的不懈努力……
我们一样也不能忘记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奋战在火场一线,但却在后方为扑火战斗默默奉献着,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面积大,职工人数相对少。扑火期间,除去管护站值班人员、上山扑火人员,火场上数千人的后勤保障最终落在了剩下的10多名职工肩上。采购给养、运送装备、装车卸车、物品分类,这10多名职工吃在单位、住在单位,开启了24小时后勤保障“全天候”模式。
常常是,满满一卡车的物资必须要在短短20分钟内从车内倒装到去往火场的另一辆卡车内。他们不分年龄大小、职位高低,更不顾身体状况,在酷暑的夏日,一趟趟往返于车辆之间,道道汗珠从晒黑的脸庞滑落,“我们心中的信念就是快点、快点、再快点,一定要争分夺秒,用最快的速度把给养送达指挥前线是取得扑火胜利的保障。”管护局后勤保障中心副主任刘忠保坚定地说。
他们心中和前线指战员有着同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心竭力守护好祖国这片绿色林海。
不忘初心,守护绿色。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深入扎实抓好“雷击火”的持续应对,做到在思想上更重视、监测上更精准、准备上更充分、协同上更顺畅、处置上更有效,努力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扑救无伤亡”的目标,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内蒙古森工的力量!(刘磊 包文君 鞠林 初蕾 李志凤 杜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