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来了群年轻人
编者按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东城,一群朝气蓬勃、怀揣梦想、富有活力的年轻人从象牙塔走来,奔赴首都核心区发展的各条战线,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
让我们一起了解
区教委卢宝聪
和东四街道倪亚奇的故事
区教委四级主任科员
(北京师范大学2022届毕业生)
向善而行 向上生长
从“学文”到“崇文”
孔庙国子监的“十三经刻石”,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新文化运动发源地北大红楼……一个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是古汉专业的我对东城最初的向往,而有幸成为东城教育岗位上的一名公务员,更是在走进一所所百年老校中,切身感受到了东城文化底蕴之深厚,在润物于无声的滋养中,成为了以文育人的亲身见证者和自觉实践者。
参加党支部学习——《论党的青年工作》
细数每个难忘的工作场景,都带有深深的文化印记:是东城区中学生庆祝“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上,一同高喊出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是北京市“大思政课”数字地图上,点亮的东城13家实践教学基地;是北京市中小学生“七个一”主题教育活动中,愈发坚定的红色信仰。而我也深刻体会到,一次次鲜活澎湃的感受里,是以“崇文争先”谱写“教育强区”答卷的满满信心。
参加2023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家庭教育论坛
从“向善”到“首善”
参与东城区“弘扬教育家精神·讲好新时代故事”育人故事讲述活动筹备
于是,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了记录着“从0到1”点滴变化的宝贵印迹。从撰写第一篇活动新闻稿到负责活动全流程,期间是十余场论坛和活动的参与和筹备;从办理第一个诉件到熟练掌握接访接待流程,密密麻麻的工作记录里,“烫手山芋”和难啃的“硬骨头”是家常便饭;从第一次进校参观到逐一“打卡”,学校成为我识图认路的新地标。而我也时刻感恩,走来的每一步,身后都是集体给予的温暖和力量,让我始终保持向善向上的勇气和能力。
参加社区周末志愿服务活动
从“论道”到“弘道”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是迈出校园的选择;行而不辍,久久为功,是踏进机关写下的初心。时间虽然不长,但初心和选择都更加坚定,我将继续秉持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牢记“弘文励教,镕古铸今”的院训传承,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扎根东城,努力成长,不负时代,无愧于心!
东四街道四级主任科员
(南开大学2022届毕业生)
青春穿过胡同 我经过南开
东城,于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从小在这里学习,按照胡同居民的说法,是一名“老东城人”。从东四胡同的166中学毕业后,我离开这里,进入了大学校园。六载春秋转瞬即逝,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几经抉择回到了熟悉的东城、见证我成长的小巷,成为了东四街道的一名基层干部。
还记得入职那天,我站在六条胡同东口,凝视着这片“故土”,耳边传来母校的校歌,我似乎感到,十余年的青春好似在弹指一挥间,从胡同的一头穿至另一头。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离开这里,又带着学成归来的收获回到这里,故地依旧,故我已新。此时的我做好了从“见证者”向“建设者”转变的准备,新生活的风已悄然从胡同里吹来。
与辖区老党员共同制作剪纸纸雕
进入岗位,我迅速适应街道的工作节奏,入职不久,便迎来了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时期,我成为了街道专项工作办公室的一员。从执笔陌生的工作方案,到与同事沟通督办事宜;从抵达点位清扫垃圾,到调度会后整理会议记录……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验的积累,在身份的转变中我渐渐顿悟,原来这就是基层工作者的使命,是我成长的必经之路。结束工作的傍晚,我走在安静祥和的胡同里,注视着我们“整理”后一尘不染的胡同,我意识到,原来古城日新月异变化的背后,需要付出如此多的“绣花功夫”。这时,盛夏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吹起自己杂乱的发丝,我犹然觉得“回家真好”。
主持“胡同里的红色讲坛”理论宣讲活动
工作两年,渐入佳境,我朝着“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肩上有担当”的方向阔步前进。每逢重要节点,总能在东四的街巷中看到我的身影。汛期来临时,我们脚踩雨靴、手持电筒逐门逐户检查,在大雨来临前疏散地下室居民,从未想过离开;暴雪降临时,我们手持铁铲、扫帚深入背街小巷,一层层扫除积雪、一点点铲开冻冰,从未想过停下。下沉社区参加值班值守,我行走在寒冬夜晚的胡同里,迎面而来的是数九的寒风,抬头仰望,天空的繁星与居民家中的暖灯相映成趣,我心中充满温暖。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我对“爱国三问”的回答,南开人的“公能”精神已融入我内心深处,并在我成长的地方继续生根发芽。
在东城区2024年调研工作交流会上发言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