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的冬天一到,一种古老又神秘的传统美食又出现在临安昌化湍口镇家家户户的餐桌上——“索面”。
这道来自于临安的非遗美食,以其特有的象征文化,深受各地人的喜爱。早在南梁时期,就俘获了梁武帝的味蕾,更因此拿下“长寿面”称号,可谓是正儿八经的“皇家认证”。
又快过年了,你想不想来上一碗寓意满满的“长寿面”?
"
每逢节令,北方人爱吃饺子,南方人食汤圆者居多。而在浙西临安农村,每逢大年初一,餐桌上便会出现一碗“银丝龙须”般的珍馐——索面,农民管它叫长寿面。浙西人不仅大年初一要吃索面,出嫁迎娶要吃索面, 生辰寿宴要吃索面,上梁乔迁要吃索面,就连送殡时也有索面的身影。可以说,浙西人的一生都少不了这碗索面。
浙西人爱吃索面,更爱吃浇头面。索面的浇头通常以土猪肉为主,搭配笋丝、青菜、雪菜、木耳等农家蔬菜。而在数十种浇头中,我最爱的是用农家腊肉、浙西豆腐干和自家种的胡萝卜烧制的。将做浇头的食材切成丝,在柴火灶里爆炒,最后舀起带着浓汤的浇头,盖在煮熟的索面之上,浇头慢慢融入面汤中,再撒上一些碧绿的葱花点缀其间。烧索面的食材简单,辅料也简单,简单得令人惊讶,而味道的鲜美也令人惊讶。
索面一端上桌,先让人饱了眼福。盘在碗里的索面犹如一条条银龙,层层分明,错落有致。上箸轻轻一挑,柔软如丝。入口,软糯之感瞬间在舌尖漾开,浇头的滋味也一并漾开,满口都是质朴的浙西农家风味。
索面口感糯滑、爽滑劲道,易于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也是养胃不二的选择。寒冬腊月里,一碗热腾腾的索面,既是填饱肚子的美味,更是暖身暖心的日常。
据《昌化县记》记载,从南梁开始,临安昌化一带的老百姓就开始制作索面了。
相传,梁武帝的胃不大好,他的儿子昭明太子在天目山修行时听说索面有治疗胃病的功效,就给老爹送了一些。梁武帝一吃,胃果然舒坦多了,龙颜大悦,将索面定为贡品。梁武帝因常食索面,高寿八十六,成了当时最长寿的皇帝。
就这样,索面也就得了个“长寿面”的美名。
后来,浙西农村若有嫁娶、生子、寿宴、乔迁等喜事,亲朋好友送礼时,除了常见的鸡蛋、糕点、衣物等,必会送上一两斤索面,一把把盘在竹提篮里,在盖子上贴上一张红纸条,寓意平安长寿。
索面嘛,好像很多地方都能见着。在杭州临安,三联索面以细腻的手工技艺而闻名。三联村位于温泉小镇湍口镇,山环水抱,这里是山高水也好,才有了好索面。
入冬以后,三联村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里,农户们将索面挂在面架上晾晒,农妇手拿面箸不断拉扯,索面变得柔韧细长。微风悄然拂过,仿佛拨动了绵长的琴弦,丝丝缕缕的索面瞬间灵动起来。
在三联村悠悠踱步,面香随风扑鼻而来。
王爱萍是三联村的名人,自打嫁入三联村以来,便与索面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晃便是四十余年。早些年,王爱萍做索面是为了自家餐桌,有时也会跟邻里换些土鸡蛋、大米。农闲时多做些,挑到镇上换点零碎钱,开春农活一忙,这营生便停了。
做索面的温度和湿度均要适宜,因此霜降至开春是做索面“黄金季”。每天凌晨两点,整个村子都还在沉睡时,王爱萍就得爬起来了。做索面,是一桩极耗心力的苦差事,工序十分繁琐,和面、拉大条、盘小条、上面、醒面、出面、拉面、分面、晒面、剪面、收面、理面,整整十二道工序。制作时选用本地优质小麦粉和菜籽油,对面、油、盐等配料的选用、配比以及时间、力道的掌握皆有讲究。从第一步和面到收面,需耗时两个昼夜,一环扣一环,动作慢一点,便前功尽弃了。只有恰到好处的手法技艺,才会有柔韧爽滑的美味。一整个冬季做下来,对王爱萍的身板也是一场考验。
索面制作示意图 茅文玲 绘 图源 浙电e家
不过,索面也承载着王爱萍对生活的盼头,她总是笑着说:“现在身体还行,能多干一点是一点。”于是,王爱萍咬着牙,硬是把这苦日子过出了韧性,一年又一年守着这门手艺。
后来,好事一桩接着一桩。村里成立索面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户建立了索面共富工坊,三联索面评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爱萍也当之无愧成了非遗传承人。于是,三联村家家户户都和索面“干”上了,据说,村里一年能卖出20万斤。
如今,日子变了模样,可王爱萍对索面的态度,依旧坚定、执着,一年复一年,守着这门老手艺。
如今,在湍口温泉小镇老街上,也热热闹闹开起了索面馆。周末走进店里,食客络绎不绝,围坐在一起的客人吃得眼开眉展、风卷残云。不远处,一位刚泡完温泉的北方老饕喝完碗里的面汤,笑着说道:“索面的汤鲜面滑,有南方人精致和讲究!”
冬日的杭州,若想寻一份暖胃又暖心的体验,去吃上一碗索面,感受乡间烟火的温情,绝对不负此行!
每到年前这段时间
村里的订单多了起来
王爱萍忙得不亦乐乎
夫妻俩每天后半夜两点钟就起床
一直要做到晚上六七点
虽然忙碌,却越干越有奔头
让汤鲜面滑的索面名气越传越响
一碗索面百般情
最是人间烟火气
你有品尝过这一道大杭州面食吗
欢迎评论区聊聊
来源/邮箱投稿
资料/临安发布
文字/王跃波
制图/叶丛
编辑/余紫琦
责编/曹姣娜、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