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绵阳政法”即可关注!
交费几百块参加“小考”
就能进成都知名初中?
近日
记者接到多名家长爆料
一些机构打着名校招生旗号
让家长带孩子参加违规“小考”
收集学生“简历”
声称通过笔试、面试、评测等并交钱后
就有机会读名校
受访家长收到的“小考”通知
家住成都市武侯区的王女士表示,自己曾接到一通“招生”电话,对方以片区内一所知名初中名义进行违规招生宣传,诱导王女士带其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参加“小考”。
王女士称,从本学期开始,她已经接到过好几次所谓的“招生”电话。“以前都是教育机构,叫我们去参加培训、考试,我都没相信过,而这次,对方声称是学校的‘外联老师’。他给我说,要先参加初试,再交费参加一次择校考,并且表示,孩子想上该校基地班就必须得参加择校考试,考上后,交两万元就能进入这所学校的基地班。”
为此,川观新闻记者联系了上述学校相关负责人。据该负责人介绍,按照武侯区小升初入学政策,学校一直以来的录取方式都是“电脑随机录取”,从未进行过任何违规招生宣传。“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接到过类似的电话,骗子们就是利用电脑随机录取的随机性和家长的急切心理,打概率‘擦边球’。中了就说他们搞定的,没中就说孩子考试没过。”该负责人说。
不只是王女士,近期有多名小学高年级家长向记者反映了类似情况。这些家长们时常接到违规招生电话或收到私信,更有甚者,全班家长一起被拉入“烧烤群”中,群里发布的都是各种“小考”信息。
多所学校提醒家长
谨防招生骗局
“小考”招生
五大常见套路↓
01
渲染升学难度,增加家长焦虑
02
利用信息不对称,虚假宣传
03
不能进名校包退款,吃“概率钱”
社会上有人称:可操作随机录取软件,家长给一定数量费用即可保证摇中,如果没有被摇中将退还全部费用或部分费用;还有一些不良公司和机构会打包票称“**万包过”,如不成功则退款,以此来吸引家长。
这是家长们要高度警惕的套路之一,因为表面上看起来,“不成功就退款”,家长似乎没损失,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更隐蔽的挖坑。
因为无论是市上的“大摇号”还是区内的“小摇号”,孩子最终能够进入XX学校,其实本来就是自身通过正规的升学流程而被录取的,结果最后却成了这些不良机构招摇撞骗的招牌。他们利用家长无法对其进行查证的信息差,从而声称是自己“出力”将孩子送到了XX学校。
如果孩子没有顺利进入该学校,这些不良公司和机构也不会按照承诺全部退款,而是会以“建档费、管理费、活动费、服务费、咨询费”等五花八门的名义,来拒绝退费或减少退费。这种吃“概率钱”的方式,实则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这里家长需要了解的是,“成都教育电脑随机录取软件”,会在成都市公办初中学位派位、民办初中招生等工作中使用,由成都市教育考试院统一制作并发放,同时聘请多位计算机专家对软件源代码进行审查,专业评测中心也会对软件进行测评。摇号当天,由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2人以上将软件光盘取出,直接送达录取现场。录取过程中,电脑不得与互联网连接。录取开始后当场启封,使用完成后现场密封。市、区(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坚持通过纪检监察机构监督、家长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保障整个录取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换句话说,其实你家孩子是“凭实力”摇中的,但是机构却说是他们操作的。而事实上,他们根本不可能有能力、有机会来操作摇号系统。
04
不断诱导参加培训,二次收割
一些不良公司和机构掌控了不少家长会抱着通过考试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竞争中处于什么水平”的心态,通过网上下载等方式制作试题和考卷,题目难度普遍偏高,让家长感受到孩子与平时在校表现存在“巨大差距”。
其实,这就是套路的第一步。因为接下来,工作人员就会忽悠家长,推荐学生到培训机构补习,或者继续在本机构补习,以此获利。
比如,曾被媒体曝光的成都博思堂教育的套路,其利用冬令营培训和考试,让学生成绩出现巨大反差,从而制造焦虑,促成家长缴费参加培训。
当时,据家长们反映,孩子“平时成绩一直都在八九十分以上,结果到了机构一考试,一下变成了三四十分”,博思堂顺势给出建议:家长应该继续报读该机构的“名校冲刺营”。
05
违法私刻公章,伪造“公文”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常年会通过声称“有门路”“有内部指标”“可拿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批文”等谎言诈骗学生及家长钱财,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种升学骗术。
2021年11月,王女士经人介绍认识到声称可以帮助小孩就读成都七中的叶某。为骗取王女士的信任,叶某出示了一份盖有“成都市教育局”印章的通知文件(后经公安部门核查比对,实为伪造),王女士便将23万元转账给叶某,但从此再也联系不上叶某,王女士这才发现自己被骗,遂报警。
家长们一定要知道,教育部门是不会支持不符合条件的学生违规就读某学校的,所以绝不可能向学校印发类似通知等公文。家长如果再遇到这样的公司或个人来进行忽悠,完全可以立即报警。
举报方式
如若遇到涉嫌扰乱招生秩序、欺诈敛财的“升学串串”,请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举报(028-61881673,028-61887921),教育部门将会同相关执法部门依法严肃查处,并对有关典型案例进行曝光。
签 发:陈 安
审 校:陈 媛
编 辑:佳 莲
投稿邮箱:mianyangca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