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时节,歙西的田野里,一垄垄小油菜苗儿长起来了,黒油冬、长杆菜、芫荽、菠菜等等也旺盛地生长在田间地头。有点浑浊的丰乐河水静静地流过七孔潭渡古桥三元桥,向着练江河畔的徽州古城缓缓地流淌着。
郑村,距歙县县城5公里,是郑村镇镇政府所在地,系中国传统古村落。我想现在的郑村村,大致分为四大区域:即老郑村村民住宅区、新郑村商住楼街区、游乐园区和工业开发区吧,小城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让过往棠樾牌坊群景区的游客倍感时代的变迁。行走在郑村东西走向的长街上,有不少营业的店铺,看着许多徽州砖木古建与现代钢筋混凝土民居交错,呈现出郑村辉煌的历史和蓬勃的发展。
郑村那建于1510年的忠烈祠坊、直秘阁坊和司农卿坊,三坊一排矗立,白麻石质,鳌鱼吻纹头脊,挑檐下仿木结构的一组斗拱,有高浮雕的花校。忠烈饲坊为崇拜汪华而建,直秘阁坊为旌表宋直秘阁汪若海而立,司农卿坊为旌表宋司农少卿汪叔詹而立。三坊气势磅礴,颇为震撼,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村的贞白里坊,始建于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曾重修。此坊是仿木结构,二柱一间三楼,石柱内侧面有门框卯口,从前装有木栅门。二楼匾额上有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程文等撰写的《贞白里门铭》,旨在旌表元代里人郑千龄一家三代乡贤。一楼额枋上有"贞白里"三个篆刻大字,为"奉政大夫佥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余阙书"。坊主要构件外形尚好,梁上深浮雕及部分文字剥蚀严重。贞白里坊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歙县现存的唯一一座元代石坊和为数不多的坊门遗存。
国保郑村郑氏宗祠,游客大都只能从上锁的栅栏缝隙瞧见祠名“郑氏宗祠”和“古徽州民俗风情馆”匾额的外观。资料显示该祠从前往后由门坊、门厅、享堂、寝堂四部分组成,门坊三间四柱五楼。郑氏宗祠建立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是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规模宏大,在徽州古建中,仅次于罗东舒祠,保留了众多的宋元古老作法,是研究徽州古建筑历史和宗族制度的标本,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朴、阳光照耀下郑村街巷,纵横交错,庭院红艳艳的熟柿高挂在枝头。我在郑村的村巷里找到了“进士第”、“善继堂”的江南大儒“汪宗沂故居”和新安画派“汪采白故居”,以及省保单位“郑村和义堂”,品味“事能知足心常达,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境。这些徽派民宅古建保存完好,彰显着徽州文化的无限魅力。
丰乐河畔的潭渡古村落,在郑村附近,是第五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潭渡村与郑村村一样,周边都是小平原,田地肥沃,蔬菜瓜果、稻谷、甘蔗等等是这里农业主要的经济作物。沿着“潭小路”来到修缮一新的一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故居”,但见新落成的宾虹广场及研学报告厅,映衬着国画大师黄宾虹故乡的徽派古建,在晴空丽日下的天然山水画卷,纯朴、清心而雅致。三门厅塘附近历史悠久的经历朝多次修葺的 “旌孝坊”也称"孝子黄芮坊”,是明弘治年为旌表唐末庐墓孝子黄芮而建的孝子坊。此牌坊系四柱三间三楼,圣旨牌上书"恩光”二字,阑额上书“旌孝坊”,清晰可辨。
在潭渡前街村头,那院内教学楼林立、绿树成荫的、砌有长长的石围墙的就是歙县久负盛名的潭渡中学。不过,随着黄山市歙县旅游公路沿线周边的开发利用,潭渡中学的校大门已由原来的南门改为气派的北门了!
走过宾虹亭、潭渡老桥,不远处就是部分残留的兴许即将就要拆迁改造的徽城镇旸村古溪老村及附近的黄川(黄潭源村),即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乡。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在古溪、黄潭源,徽派古建已所剩不多了。旧的“黄潭源小学”,房虽在,但已是破旧坍塌状。那依存的“歙县黄潭源行知幼儿园”及“幼儿实践小菜园”,在村一隅,是难能可贵了。
潭渡古桥跨丰乐,宾虹笔墨绘山河。西溪郑祠显师山,采白青绿添秀色。行走在歙西的古村落中,体悟着古徽州先哲的大智大勇,感触耕读并举之道,以及一代代的徽州人那种在行知路上自强不息、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令人感叹不已!
2024.11.06于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