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我叶氏迁居罗田始祖芝春公一族,公祠建在石桥铺眠牛吉地,始称十户祠,后称十三户祠,对外统称叶氏祠。该祠为八世祖宗全公六珊府君所建,公与祖妣成孺人坟茔金星正穴立于祠后。
据1925年纂成的六修《叶氏宗谱》记载:该祠建于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始由元青户叶尚生捐建,后于乾隆丙午(1786)重修,占地面积包括余基五亩,其规模宏伟,结构严整,进身三十六米,顺身二十一米,一进三重,分为上、中、下三堂,厢房建于两侧,一进两重五大间。
门楼羽担,全为条石,墙体青砖贯斗,双层坚实,门头上嵌有“叶氏宗祠”四个楷书石质凸字,屋上滚龙兽头,但未亮脊,桁条为方木园木,地下四周独角扯角全是石条脚,前檐为特制的青色半圆形。墙壁上饰以龙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虫鱼鸟兽,各肖其状。
祠左两重青龙叶秀,祠右一个仰虎啸天,正面豹子垅与之对峙,背后岗伏有眠牛侍卫守护。祠门前立有一公尺高宽的石头围墩两个,伴以二尺四寸高的上马石两尊。
进入祠内,下堂设有戏楼。中堂肃穆庄严,正中天花板严严实实,左右两边悬挂二块匾额,由进士、举人书写。圆顶上是三层凸形,环环相扣,丝丝入坎,一个五颜六色的八卦顶倒悬其中,收二十四天星的净阴净阳,与二十八宿的位置罗列得清清朗朗。
上堂安放一座木雕花纹的大神龛,排列三层几十位祖宗的牌位,龛头挂有大匾一块,饰以“光宗耀祖”四个金字,神龛下摆有一张长一丈五宽六尺的马蹄脚供桌,供桌上放置一大两小的瓷器香炉。
从左至右依次是栗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宸林
1947年8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又称刘邓大军)主力一、二、三、六纵队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10月初,刘邓率领野战军司令部和中原局机关进入湖北黄冈。经红安七里坪、麻城宋埠、新洲道观河、团风总路嘴、浠水洗马、蕲春张家塝到达安徽太湖。短暂停留后,又折回黄冈。
1947年11月17日上午,刘伯承、邓小平在现罗田县匡河镇石桥铺叶氏祠,主持召开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团以上干部会议,部署位于大别山主峰鄂豫皖三角地带的剿匪工作。
会议要求,野战军部队要大力歼灭国民党乡保土顽等反动地方武装,为新生的地方革命政权减轻压力。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原局常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中原局常委刘子久、六纵团以上负责人及地方负责人共50余人。
石桥铺会议之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经罗田县城、浠水团陂、团风但店、新洲道观河,于l2月中旬回到七里坪。在这里刘伯承和邓小平分开为前、后方指挥所,刘伯承率领后方指挥所先期北上,邓小平率领前方指挥所仍留在大别山,经红安出河南到达安徽。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黄冈地区从北至南、又从南至东,前后共达两个多月。穿越8个县,行程数百公里,走遍了黄冈。在今罗田县大崎镇李婆墩,邓小平亲自过问组建了鄂豫区党委、行署、军区以及第四、五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召见了李友九(黄冈地委第一任地委书记)等负责人。
在团风县总路嘴,邓小平大刀阔斧,下令将一名强抢群众花布、粉条的副连长枪毙。路经浠水时,特地派宣传部长陈斐琴去看望闻一多烈士的亲属。在三角山龙门资教寺,刘、邓嘱咐寺内和尚保护好文物,并要从事生产。
在蕲春胡凉亭,刘、邓部署指挥了高山铺战斗,全歼了尾追而来的国民党整编40师和整编52师82旅1.26万余人,为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在红安金牛,刘、邓勉励即将去开辟江汉根据地的原新四军五师组成的十二纵队,要他们发扬我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光荣传统,打回老家去,创建根据地。
在湖北黄冈,刘、邓还对战争、土改、群众工作、党的领导、根据地的建设等工作作了许多重要的指示和谈话,给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拍发了许多电报。这些,已经成为邓小平理论和刘伯承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和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