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天气晴朗,青山如黛。踏过干净整洁的小道,记者来到进远乡青山脚下的红军村——政洲村。
“这里是当时的红七军指挥部。”进远乡人大主席、“红军村”创建项目分管领导汤惠兰说。
抬眼望去,“碧血染地起彩霞 功烈震天立丰碑”一行字映入眼帘,这是篆刻在墙上的政洲红军村碑铭志记,从旁边的楼梯往上走,小小的阁楼上摆放着一张长桌。“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村口,革命时期,这里是个哨口。”站在楼上往外看,一如汤惠兰所言,视野开阔,便于侦查。
“这里为什么会叫红军村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汤惠兰娓娓道来——
1928年夏,时值中国土地革命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垂青训政(训政内屯、训政外屯)革命土壤,左右两江党组织委派彭立、梁有芳、赵世同、黄立蓬到镇远地区进行革命活动。
1929年6月,党组织基于训政村民打铁制刀造枪的历史,建立更政农民自卫队(当年训政内外两屯统称更政村),队伍共80多人。同年11月,又将镇远乡(今进远乡)各村农民自卫队整编为镇远乡农民自卫军独立营,营部设在更政村。
1930年2月镇结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进远乡农民自卫军独立营改编为镇结县(今进结镇)农民赤卫军大队第二中队,为红七军右江地区战役输送枪支和弹药。
1930年6月,赤卫军在更训盘更山道中击毙时任镇结县国民党反动派县长陆端,遭来国民党军队的疯狂报复,赤卫军第二中队和镇结县赤卫军大队凭借坚固的城墙和堡垒,与敌人鏖战3天3夜,最后阵地和村庄沦陷。
“从更政农民自卫队成立到更政革命根据地保卫战,再到后期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清剿,共有14名红军战士在战场牺牲,25名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在非战场惨遭杀害,有多名革命者被投进监狱。”汤惠兰动情地说。
“我从小就是听红军的故事长大的。”今年已经70岁的老党员赵凤漫生于政洲、长于政洲,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他对自己的故乡有很大的自豪感。
1996年,同乡的几位老干部、退休教师找到他,请他帮忙申请将政洲村划为革命老区,“由于年代久远,政洲村的革命事迹只在周边村屯流传,并没有专门保留下来的历史材料。”赵凤漫很苦恼,“当时,我们跑遍了天等和南宁的博物馆,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可以证明那段历史。最后在上海博物馆里找到了,嘿嘿,你说这稀奇不稀奇。”
找到相关材料后,1997年上半年,报经自治区和南宁地区行署批准,政洲村划为革命老区和革命游击根据地。
革命老区申报成功后,赵凤漫还想为村里做些什么。他的老同学,今年已74岁的老党员赵国防与他一拍即合,于2007年召集同一届的同学,开始着手修缮红军防御洞和营部旧址。
没钱?赵国防召集村里人自愿捐款。2元、5元、230元、560元……从不拘善款多寡。
没人?“村里的群众一听是修缮红军防御洞和营部旧址,都自发前来帮忙。”赵国防说。
“政洲村在评为革命老区后,县、乡两级领导也很重视。”汤慧兰说,“特别是近两年,为了弘扬红军精神,建设革命老区,投资了几百万元,用来保护红军革命遗迹,宣传红军精神。”
“为了讲好红军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我们成立了‘红色故事讲解员’队伍。”汤惠兰说,“最老的讲解员有74岁,最年轻的有14岁。”
“我现在的心愿就是要继续将红军的故事讲下去,也要让更多人了解红军的故事。”赵凤漫说,身为“红色故事讲解员”团队的组长,他收集和整理许多材料,撰写碑文和古诗。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政州村乡贤、退休干部以及本地群众纷纷加入队伍。
“赵凤漫、赵国防两位老人年事已高,还放心不下我们红军村的建设,我也要加入‘红色故事讲解员’的队伍,为家乡增加一份力。”“红色故事讲解员”的成员玉澜说。
“我会好好了解红军的故事,努力读书,将来更好的将我们红军村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年龄最小的讲解员国文囍说。
在成立“红色故事讲解员”队伍之外,政州村还修建了“红军纪念广场”,利用旧村委大楼打造“红军村纪念馆”“红色书屋”“红军课堂”“红军医务室”,在大榕树下修建红色讲堂和宣誓墙组成的党性教育活动阵地。
“今年,村里利用‘大榕树课堂’组织开展理论宣讲12场,开展午间大讲堂6场,受益群众达850人。”汤惠兰说,下一步,他们将利用革命老区专项资金修建通往山上堡垒的步道,进一步挖掘、发展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广泛传播红色文化,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涉养老网络诈骗信息、网络谣言举报电话:3525913 ,
举报邮箱:tdxcbyq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