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 亥姆霍兹谐振器的吸声特性

文摘   2024-12-28 15:00   安徽  
考虑了位于圆形管道端壁的亥姆霍兹谐振器的吸声特性。实验研究了谐振腔的吸收系数随谐振腔颈直径、颈长和腔深的变化规律。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亥姆霍兹谐振腔的线性解析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利用验证结果确定了谐振腔颈部的耗散附着长度,使实验数据与计算数据相吻合。得到了亥姆霍兹谐振腔吸声特性与其几何参数的关系。

论文结果

复现结果
如果设Е = 0.85,谐振腔吸收的解析计算结果与所研究的所有颈直径的测量结果吻合得很好。在图6中,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谐振器的吸收特性用实线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参数Е的值决定了谐振器颈部边缘的粘性损失,与颈部直径无关。我们还注意到,系数的和证明是稍微超过Ingard[1]对该参数的建议值1。此外,Ingard没有考虑谐振腔内的热损失,这仅适用于热损失远小于谐振腔颈部粘性损失的情况。然而,根据图2,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发生。因此,在现实中,谐振腔中的损耗可能要大得多。在第二阶段,我们研究了谐振腔颈部长度对吸收的影响。我们考虑颈径d0 = 10 mm,腔深L = 40 mm的谐振器。在图7中,虚线表示在2 ~ 20 mm的四种不同长度的谐振腔颈上测量亥姆霍兹谐振腔吸收系数对频率的依赖关系的结果。测量结果表明,正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随着颈长的增加,谐振腔的固有频率降低,而由于谐振腔颈内粘性损失的增加,该频率处的吸收增加。实线表示使用上述线性谐振器模型得到的解析依赖关系。对于决定不同颈长下谐振腔颈边缘损耗的Е参数值,解析计算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 声学案例汇总超链接: 声学专辑

  • 流热固案例汇总超链接: 流热固选耦

  • 有需要源文件和定制讲解视频的可以与我们联系,优惠不断。

【免责声明】本文中的部分图片和文字信息来自文献或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对发表的观点和分析保持中立,如果您认为文中信息来源或者分析观点有误,又或者涉及版权、隐私等问题,请及时私信联系,本公众号将立即删除修改。

SCI仿真工作室
主要涉及声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结构力学等方向的技术知识,每日分享声-流-热-固相关前沿文献解读。并不定时更新Comsol、Ansys、Fluent等软件仿真案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