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45倍!

政务   2024-10-01 14:32   江苏  


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

于历史的长河中,七十五载只是一个转瞬,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却能实现量的积累,质的飞跃。



徐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49年的1.7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8900.44亿元,扩大了5145;人均GDP从1949年的46元增加到2023年的98683元,增长幅度达到2145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1949年的77.5:7.4:15.1到2023年的8.7:40.7:50.6,实现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数据深刻折射出时代脉动,勾勒着徐州发展之变。


75年间,徐州的经济总量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开放合作从无到有、社会事业从弱到强、城乡面貌从旧到新、人民生活从贫到富……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01



从1.73亿元到8900.4亿元


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1949年,徐州仅实现生产总值1.73亿元,人均GDP为46元。

改革开放后,徐州紧抓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腾飞,GDP先后于1990年和2004年突破百亿和千亿大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GDP先后于2012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连跨五个千亿台阶。2023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00.44亿元,是1949年的5145倍,总量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

上升的“经济曲线”代表着徐州成长的脚步不断加快,这其中有“扶摇直上”亦有“涅槃重生”,每一个阶段都值得被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百里煤海”徐州累计产煤10亿吨,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882年起掘井建矿,最多时超过250座,然而随着煤炭枯竭,曾经的支柱产业式微,化工、冶金等工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

与同类资源枯竭城市一样,徐州走到了转型关口。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围绕提升城市能级和经济首位度,徐州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近年来,徐州先后获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荣膺联合国人居奖,被国务院明确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被国家发改委明确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美誉度、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


02



从“三二一”到“一二三”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1949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7.5:7.4:15.1,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后,徐州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7:40.7:50.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成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从农业来看,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364.90亿元,是1978年的105.72倍,粮食总产量达505.07万吨,是1949年的6.76倍

从工业来看,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959.71亿元,是1978年的367.21倍,占GDP的比重达33.25%,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

从服务业来看,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07.13亿元,是1978年的1482.6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45.12亿元,是1978年的576.54倍

105.72倍、367.21倍、576.54倍,递增的数据背后是徐州坚持迭代升级,从有到优的决心。


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以来,徐州始终坚持以转型促振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成为城市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2023年,全年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家、星级上云企业437家,新增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徐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2位

“343”创新产业集群加速壮大,“5+X”未来产业体系前瞻布局,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无论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还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徐州都把“创新”紧紧抓在手中。

 


03



2151倍


拓宽开放合作新空间


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72.05亿美元,是1988年的2151倍,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提升至48.4%。实际使用外资达3.50亿美元,是1985年的636倍。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出口产品从单一的农畜产品为主逐步向轻工工艺品、纺织产品、五金机械产品和矿产品拓展。


虽地处内陆,可凭借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徐州迎来了行走“江湖”、驰骋万里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对外开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伴随着货轮拉响远航的汽笛,徐州的开放之“路”正在不断延伸。


自2015年首次开行以来,徐州中欧班列不断跑出“加速度”。2019年4月,第一列棉纱回程班列开行,徐州中欧班列开启东西开放“双向奔赴”之旅。


目前,徐州中欧班列运行线路可通达俄罗斯、波兰、德国、越南等欧亚20多个国家50多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开辟更多方便、快速的运输通道。



徐州积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大潮,外向型经济逐渐成为徐州经济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


04



增进民生福祉暖人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徐州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欣欣向荣的75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着力加强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事业发展投入,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文化素养显著提高。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2431所,在校学生248.85万人,专任教师14.1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是1962年的68倍


医疗设施日臻完善。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93个、各类卫生机构病床数6.50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127倍322倍


全民健身持续深化。2023年,全市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311.5枚,其中金牌116.5枚、银牌98枚、铜牌97枚。2024年,徐州籍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获得银牌2枚、铜牌5枚。


文化服务显著提升。2023年末,全市共建成博物馆18个,较1982年增加17个;公办文化馆(站)177个,美术馆3个,艺术表演团体(国有)8个,公共图书馆12个。



05



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州加快道路铺装改造,疏通、建设排水系统,推进城市供水建设,并逐步引入国外汽车用于公共交通。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乡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


目前,徐州已形成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的综合交通体系,“米”字形高铁枢纽开通6个方向,轨道交通进入“三线换乘、多线共建”的新阶段。



2023年全年累计改善农村住房2.9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651户,挂牌保护4个中国传统村落、38个省级传统村落。新改善农村住房3.7万户,新建村内“户户通”道路1652公里,新建改造农村户厕19万座,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4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66个。


至2023年末,全市林木覆盖率为31.6%,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新建湿地保护小区21个,新建省级绿美村庄37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41天,优良率66%;全年市区PM2.5浓度为42.6微克/立方米;44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优Ⅲ比例为97.7%。


06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虽有较大改观,但生产积极性未得到有效释放。改革开放后,人民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从“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深入推进富民工程,确保百姓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08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96元,是1980年的9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65元,是1978年的242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5年的53.5%和52.2%下降至2023年的29.0%和30.8%。



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迈步新征程,砥砺再出发。


当前,徐州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锚定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





文字 | 王春莹
数据来源 | 徐州市统计局
图片 | 李玉龙 王新伟 高鹤 孙博宇 往期徐州发布
美编 | 范聪
编辑 | 杨洁
一审 | 魏晓青
二审 | 陈强
三审 | 曲美慧


徐州发布
徐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