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十年沧桑巨变 乡土农村变身城市社区
在玉溪市红塔区,有一个在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大名鼎鼎的村子,名叫玉村,也就是今天的红塔区玉带街道中卫社区。它的名气来自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上个世纪40年代初指导学生张之毅完成的调查报告《玉村农业和商业》。随着这个报告收入《云南三村》并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中卫也成了人们观察透视中国农村变迁的一个典型村落。8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玉村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来看系列报道《走“玉村”看变化》。
记者:80多年前,我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导学生张之毅来到玉溪中卫村进行社会调查,写成专著《玉村农业和商业》,后出版于《云南三村》一书中。今天,我们沿着费老的足迹再访玉村,追寻中国式现代化玉溪实践在玉村的变迁轨迹。
剪纸艺人 冯光祥:这个作品是两个小朋友在手牵手地跳舞,现在的小朋友比我们那时相比太幸福了,因为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
今年82岁的冯光祥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出生的时候,张之毅刚刚完成对中卫的调查,中卫80多年来的变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多年来,冯光祥坚持用剪纸作品“记录”中卫故事、玉溪故事。
剪纸艺人 冯光祥:中卫变化这80多年,我是真真切切、确确实实地体验到了,从解放到土改政策,大家都分得了田地,大家都有房子住,随后的合作社,让大家在一起干事情,随着改革开放,所有这些变化,是一步一步向好的。
《云南三村》中写道:沿着南边的主要村道走去,两旁多是残破不完整的蜗居。有的构筑材料,夹插了一部分烧焦过的木头。有的墙角边还保留着烟火薰炙的痕迹。冯光祥说,书中描述的就是当时玉村人居住在破败土坯房里的真实写照。伴随着1996年村里开始实施旧村改造,中卫社区每家每户都盖起了四层半、五层的新房子,大家除了自己居住以外,还开展租房和旅馆等业务,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中卫社区居民 罗艳红:原来是种地,现在是自主经营旅馆,像去年刨除水电费,就说纯收入有7万多块钱,加上组上的分红2万多元,有10多万元的收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玉村城市化进程加速,在这个过程中,玉村由农村逐渐转型发展为城市社区。1990年起,中卫村先后建成百货、蔬菜、副食、商品零售、粮油、劳务等市场,成为红塔区乃至玉溪市较大的物资交易中心。
剪纸艺人 冯光祥:因为这些市场,咱们玉村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很大,也相当方便了,吃的、用的、玩的等各类商品都像放在自己家里面一样,实在是太方便了。
红塔区玉带街道中卫社区党总支委员 王涛: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辖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大小六个市场和两个商业广场为支柱的集体产业,带动了辖区居民进入租赁、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直接或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
旧村改造的实施和综合市场的建立,是玉村实现从农村到城市最为关键的一步。现在,中卫成为城郊物流商贸基地,是玉溪中心城区西边门户的前突区域,实现了村民变为居民,村子成为城区的华丽蜕变。
红塔区玉带街道办事处主任 罗振华:中卫几代人的成长奋斗,彰显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玉溪精神,“中卫之变”是“玉溪之变”的生动阐释,80多年来,中卫经历了从分田到户到土地确权,再到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利”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为促进玉溪市整体经济结构优化、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
今天的“玉村”,屋成行、路成井,高楼林立,小区雅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卫社区靓丽了起来,处处呈现出一派安康和睦的景象。玉村80多年的变化,也成为了玉溪、云南乃至全国部分农村从乡土社会变身城市社区的缩影。
2
建市场兴产业 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双增长”
在费孝通和张之毅笔下,玉村“在农业经营上具有靠近城镇的菜园经济的特点,在发展上正处在传统经济开始被现代经济侵入的初期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商业异军突起取代农业,成为玉村经济活动的主角。玉村坚持以市场建设为龙头,利用靠城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走服务于城、得益于城的路子,实现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双增长”。
记者:在《云南三村》一书中提到,玉村人深深懂得,在资金积累的速度上,在经营利润的厚薄上,农业远不是商业的敌手,玉村富人中也大多是通过商业致富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玉村人就有了很强的经商意识。
玉溪,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商业重镇,是滇中城乡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之一。在费孝通和张之毅笔下,1940年、1941年的玉村,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但已产生一部分菜农,种植蔬菜供应市镇。新中国成立后,蔬菜仍然是中卫种植业中的一大产业。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土地被逐年征用。征地后留下的集体预留发展用地,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为让无地农民重新上岗,社区探索作出了新选择。
记者:由于地处玉溪城郊,交通便利,中卫社区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兴建各类市场,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兴旺,也带动了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短短几年,中卫社区自筹或引进资金,先后建成彩虹批发市场、旧货交易市场、彩虹家私广场、彩虹商业广场、水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形成商业核心圈。来自湖南的李海群1999年来到彩虹批发市场经营日用百货批发生意。
彩虹批发市场经营户 李海群: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量可能在100多万元。
从2002年开始,彩虹批发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经营环境不断改善,规模也逐渐扩大。
彩虹百货批发市场管理员 邓娴:我们小百货批发市场有180户经营户,经营的品种有喜庆用品、床上用品、百货用品、日用品、茶叶等1000多个品种,主要就是针对红塔区,一直辐射到周边的县份上。
在几大专业市场形成聚集效应的基础上,中卫社区乘势而上,于2011年建成集地摊经济、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淘宝街,这里也成为玉溪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
玉溪本地姑娘苏杨程玉已经在淘宝街经营5年了,每天的营业额能够达到2000多元。
淘宝街经营户 苏杨程玉:这里应该是玉溪最热闹的夜市了,吃的、穿的、用的全部都在这一小片,后面还有批发市场,比较方便。
据相关管理人员介绍,淘宝街每晚接待消费者数千人,周末和节假日的晚上,消费者超万人。这也有力带动了周边批发零售业的增长。
商户 王志伟:淘宝街办好以后,我家商铺的营业额提升了20%。
红塔区中卫社区党总支委员 薛晓珊:各类市场的建成使用,大幅提升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个私经济发繁荣,集体、居民收入实现双增收。
2023年,小组及居委会集体经济收入2885余万元,9个小组的分配总额2109万元,分配最高的第4小组人均11500元;社区还从自身产生的集体经济收入中对享受集体利益分配的人员、60岁及以上人员给予返补和慰问,年发放总额370多万元。
3
向“新”而行 “玉村”基础设施焕新蝶变
8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玉村”由一个典型的乡土村落转型为城市社区。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居民们的住房以及人居环境的变化是最大的。
记者:《云南三村》一书中写到,当我第一次去玉村调查,一进村子南边的寨门,沿着南边的主要村道走去,两旁多是残破不完整的蜗居。从中可以看出,当年玉村就是一个城郊贫穷的小村落。而如今,这里已是楼房林立、店铺云集,成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城市社区。
在彩虹家私广场正对面,记者找到了《云南三村》中丁种户张忠汉的孙子张兴荣家。和当年一家五口居住在破旧低窄的蜗居房中相比,如今,一家人“居者有其屋”的夙愿变成了现实。
中卫社区居民 张兴荣:以前老房子大多数是土木结构的房子,现在都盖成钢筋混凝土了,感觉从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环境都比以前好得多,卫生条件也好,生活也便利了很多。
经过2次翻盖,张兴荣家的4层小楼不仅满足了一家人的居住需求,而且一楼的临街铺面一分为二,一边以每年2万元的价格出租给别人卖农资,一边则悬挂着桶装水经营部与便利店的招牌,家庭收入逐渐增加。2006年,经人介绍,张兴荣与马桥姑娘杨丽萍结婚。同为80后的小两口通过勤劳的双手和不断的努力,拥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卫社区居民 张兴荣:2023年的时候,大概整体一年下来,我们小组每年都有分红,加上我们租房子的租金,全部算起来大概在16万左右。现在的收入比以往我在外面打拼要多得多。
中卫社区居民 杨丽萍:说实在,我觉得咱们中卫比城市里还要好,平时这些福利待遇也挺好的,街街巷巷都干净整洁,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从1998年起至2003年,中卫社区投资1.2亿元进行旧村改造,新建住宅1025套、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中卫社区人均住房面积从7.4平方米提高到87.09平方米。
红塔区中卫社区党总支委员 陈晓佳:通过旧村改造,节约了土地,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为集体和个私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初步实现了农村城镇化,最终融入城市的目标。
除了住房的有效改善和社区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玉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云南三村》中写道:在村人心目中,一直还保留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80多年来,无论是昔日的“玉村”还是今日的中卫社区,都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对教育的投入从未停歇。
今年40岁的冯蕾是中卫二组居民,回想起30多年前就读的中卫小学她依然记忆犹新。
中卫二组居民 冯蕾:我小学读书的时候是在旧的中卫小学,当时学校的房子是石棉瓦,操场是土路,后来三年级的时候搬过来新的教学楼,就是我身后的这栋教学楼,现在教学楼也很新,操场已经是硬化过了,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中卫社区党总支委员 陈晓佳:1992年,社区投资130多万元对中卫小学进行易地重建,30余年来,社区平均每年投入学校的经费不少于10万元,主要是增添教学设备、校园翻新等。
如今的中卫小学,从实验室、计算机教室、读书室等功能室的配备,到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从办公用房的完善到小型足球场的建设,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育设施不断完备,师生幸福感满满。
中卫小学校长 王绍喜:这几年来中卫社区对中卫小学的支持非常大,中卫社区在发展,伴随着对中卫小学支持的力度也一直在加强,中卫小学的办学条件一直在逐年改善。
4
“玉村”人家:幸福生活见证发展的力量
在《云南三村》一书中,张之毅根据家庭情况和生活水平,将“玉村”156户人家分为甲乙丙丁四种户型,并从中选择了5户进行重点调查。84年后的今天,记者重返“玉村”,专门对其中的2户人家进行了采访。
在中卫社区对面的一条宽阔巷道两侧,十余家公寓、宾馆、酒店一字排开,这栋五层楼的公寓是冯跃芬家的。
冯跃芬:第一次建盖的时候是1983年,到2013年的时候社区也考虑到我们居住环境应该要改善一下,然后就允许我们在原址上重新建盖,当时总的投资是60万左右。
由于中卫社区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冯跃芬家的房子刚建好就被人租了开旅馆。
冯跃芬:从2015年年底开始出租,到现在出租了9年,每年是有7万块左右的收入。
冯跃芬是《云南三村》中提到的冯石生的曾孙女,她告诉记者,小的时候印象当中母亲就一直在种菜,家里的4亩田地种了20多年,父亲除了要去建筑公司上班,每天还要帮衬着母亲做菜地里的活计,非常辛苦。
冯跃芬:我们小时候苦日子是过惯的。我印象当中小时候姐妹几个轮着穿鞋子,轮着穿衣服、裤子,我姐上高中她打补丁的裤子、衣服还在穿着。
1996年,冯跃芬高中毕业去到印刷厂工作,姐姐和妹妹大学毕业后都在昆明工作。父母每月除了能领到政府发的养老金,每年还有村组的分红和社区的“养老红包”,一家人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每年,姐妹几个还会制定两到三条旅游路线,约上一家人带着父母出门旅游。
冯跃芬:我爸说做梦都没想过能过上现在这样的日子,还能去北京、上海等各地旅游,可以见见山,可以见见海,可以见见大城市,他们现在觉得挺幸福的,再加上子女又孝顺,自己身体也还硬朗,他就希望他能活一百岁。
谈起《云南三村》时,冯跃芬说,她家里也有《云南三村》这本书,因为书中提到了她的曾祖父,所以这些年,她都是把这本书放在家里并时常翻阅,不仅可以看到书中记录的84年前‘玉村’的真实面貌,还可看到尘封多年的家族历史。
在冯跃芬家的斜对面,是冯荣兴家开的酒店式公寓。
冯荣兴:以前老房子是土木结构,现在就盖成这种酒店。我们自己住一层,有三层用来开酒店,每一层有4间,一共有12间房间。
80多年前,冯荣兴的爷爷冯正怀是村里的保长,也是村里大规模租田雇工经营户,到1997年土地被征收前,他家都是靠种菜维持家庭开支。彩虹蔬菜批发市场建好后,冯荣兴开始由普通菜农转型做蔬菜生意,这一干便是10多年。
2018年,社区进行危房改造,冯荣兴和儿子投资建盖了新房并装修成了酒店。从种菜到做蔬菜生意,再到建房开酒店,69岁的冯荣兴实现了从农民到居民的华丽转身。
冯荣兴:现在就像在城市里过日子一样,土都沾不到一点,出门都是水泥路,现在这个社会好了,交通也方便,现在小组每年分得四五千块钱,社区60老人每年有600块钱的补助,我们酒店有一部分收入,收入比以前是翻了好多倍,现在的生活是比原来好多了。
记者:陈建平 王娟 李玉 方永贵 施锐
编辑:武思琪
校对:杨竣华
责编:王 娟
终审:何志刚
你发现了吗?
为订阅号设置星标
可以置顶该公众号
方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的消息
快动动你的手指
给【哇家玉溪七彩云】加个星标吧~
这样就不会和小编“走散”啦!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