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你会“报喜不报忧”吗? | 津报早评

时事   2025-02-01 07:02   天津  

文 | 木棉

辞职不久,当爸妈问起工作如何,都是“好着呢,年前还升职加了薪”……

瞒着子女住过院,当孩子问起身体怎么样,都是“倍儿棒,广场舞能跳俩小时”……

对于在外打拼的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时刻,因为它象征着团圆、温暖和亲情。而那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更是深深触动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弦。当父母、子女聊起彼此近况,前面的情形,您有没有觉得特别熟悉?

此前有媒体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网络调查,在受访者中,有74.0%的人会对家人“报喜不报忧”。其中,提高收入(79.1%)和丰富兴趣爱好(57.0%),是受访青年认为可以让异乡生活更好的主要方式。还有网友总结,“我挺好的”,是春节期间年轻人和父母之间,互相最常说的“善意的谎言”。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其中有一个答案,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也让很多人泪目——大概就是发现父母都老了的时候,发现亲人相继离世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有白发的时候。

最朴素的亲情以及中华民族固有的内敛和含蓄,让我们在这个团圆的日子,习惯于“报喜不报忧”——

我们会小心翼翼地遮住自己的“累累伤痕”,让亲人看到我们一如他们所期盼的那样“一切都好”;我们会极力掩饰生活中的“狼狈不堪”,向亲人展示最灿烂的笑脸。因为对父母的爱,才会用“善意的谎言”不让老人为自己担心;因为对子女的爱,才会用“我们都好”不让孩子过于牵挂。

同样是那份最朴素的亲情以及中华民族固有的内敛和含蓄,也让我们早已看穿这份“报喜不报忧”——

当假期结束返程时,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嘱咐的话里肯定会有一句“有事儿一定打电话,千万别瞒着我”。而父母也会把孩子的行李箱、后备厢塞得不能再满,哪怕是市面上常见的东西,也会因为“你喜欢”而准备得妥妥当当。每当告诉父母这些网上都可以买到不愿意带上路时,老人总是坚持说:“都带着,外面哪有家里的好。”

不过正如有人说,如果只“报喜”是成长的初级阶段,那么学会沟通交流和包容理解才是真正的成熟。

家人间的相处,最理想的状态是“报喜又报忧”。报喜,全家人一起沉浸在喜悦中;报忧,全家人一起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快乐要分享,忧伤要分担,能够时时彼此分享开心的事,又能坦然地和彼此谈谈失落的情绪、互相出谋划策。

说到底,一家人表达爱最好的方式,就是敞开心扉、相互安慰、相互分担、相互鼓励、相互分享。这就像齿轮,彼此有了缺口,才可以咬合得更加坚固,这样的相处,才更有爱、更温暖。您说呢?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