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夏日,读《南渡北归》 仍觉寒冷,心如滴血···

创业   2024-11-30 21:31   广东  


东城父老机先烛,

南渡残生梦独多。

衰泪已因家国尽,

人亡学废更如何。

——陈寅恪


题图:1946年5月3日,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骏斋、余冠英、王力、沈从文。

REC






大师远去 难有大师


这是一套属于中国的巨著,

近10年的笔耕不辍,

北京到湖南,再到昆明、台湾等十几个省市实地考察,

记叙每一个人都生动,鲜明,仿佛跃然纸上。


作者 岳南


像很多力图挖掘现代人物史的学者一样,

作者不遗余力地从历史空间里挖掘出知识分子的踪迹来,

加以分析、梳理和整合,细致地摸索,

他们那深埋在大地里的脚踵,充满了“知识考古”的乐趣。


在他笔下,

每一个民国的人物全部是鲜活的,

他笔下梁启超、胡适、鲁迅、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等等,

整个民国,在他笔下尽收眼底。



没有一个人不鲜活,没有一个人不精彩,

也没有一个人不孤独,没有一个人不离愁,

也就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对于文人士子的偏爱。



我怜爱,

他们的理想主义书生意气恃才傲物少年轻狂,

倾倒于,

他们的高洁风骨与凛然正气,

同时也深深悲哀于,

他们永远在政治与个人之间摇摆冲突的命运,


因此,

当他们斯文扫地,

当他们在命运与权势的抽打下低了首折了腰打碎了牙齿和血吞,

当他们痛苦地走向夫不夫妻不妻父不父子不子众叛亲离的境地时,

我不再冷血地鄙夷他们的屈服,

而是更加心痛他们的隐忍。



也许,

我们应该思考在1911年和2018年,

这两代的年轻人都在思考什么,

是过早的务实,让我们丢掉梦想吗?

我们还会思考情怀,文化,传统吗?



《南渡北归》

就是要为一代人、一批知识分子造像,

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艰难的抗战八年,

这八年,对大师们共有的命运而言固然很艰难,

但绝非决定性变化的时刻。


透过这段多灾多难的光景,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

那种蓬勃刚毅、不屈不挠和无畏从容的生命底气,

战火烽烟之中,不是血肉铸成的长城,

而是一个个铁骨铮铮的个人,凸显得更为清晰。


《南渡北归》


书中重点书写的“李庄”与“西南联大”,笔端所照至的那些学者,

在隆隆炮火、朝不保夕的困境里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探索;

不急不躁地一部一部地推出学术精品,培养出大批日后成就斐然的优秀人才。

书中的记录作为一段历史影像,诚实、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地保留了见证既往的巨大价值。历史经由《南渡北归》,不再是一块黯淡无光的黑洞,而是温暖、冷峻、残酷、热烈、层次分明又百感交集的一段旅程。在战乱和杀戮、野蛮与侵略面前,人的毅力、信念、勇气、智慧、操守……一一慢慢凸显,并且像群星闪耀那样集中呈现出光芒来,遂成就了大师群体登场的美谈。



对于所有知识分子而言,

都无力左右集体命运的大动荡。


那么多的大师凝聚在大后方,如风雪中捧着一支烛火,保存着中华文明的元气,却也难得地能从政治强权的挤压中舒张出一块思想的空间来。在《南渡北归》一书中所见的那一派苦中作乐、怡然自得人文农耕景象,正是这种自由的产物。李庄虽然拥挤不堪,但来往李庄的人从无懈怠;蒙自虽然偏僻,西南联大虽然简陋,但在联大的人时刻不忘国危与争气,于南湖之畔发奋读书,不顾敌寇之至。


感谢岳南老师的大胆构思,小心查证,八年辛苦写出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的史诗性作品。在过分强调个人化叙事的今天,我想我深深地知道这样的作品有多难得。


当代扭曲的大师与专家



令人尴尬的当代大师,

无不让人啼笑皆非,

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是信息爆炸的尴尬,还是时代的无奈。



记叙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

再现国难当头大师的风骨典范

南渡北归 (全3册)

原价195

限时粉丝特惠价:138元/套

领袖汇
汇聚精英,成就梦想! 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有领袖的情怀!领袖汇每天和你有个约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