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 Rot
形容一个人的思想与智力渐退,
尤其是因为过度吸收无关痛痒、没有挑战性的网上信息内容而导致。
——英国牛津词典将 Brain Rot
选为 2024 年度词汇。
image:Jessccbell
文章的标题实际上反复琢磨了很久,在发送出去之前,我们依旧在想:这会不会太尖锐了?在 2025 年的第一天,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更温和的开篇?
但无论如何这篇文章还是递到了大家手里。今天,我想用一个 2024 年听过的、印象很深的故事开篇,它是这篇文章得以成形的引子。
在某社交平台积累了 3000+ 粉丝之后,K 被拉到了一个名为“待爆潜力达人群(穿搭类)”的微信群里。这是他头一次进入这种“内部群”,K 当然很好奇自己一直营业的社交平台,机器的内部是怎样运作的?
群公告是一个文档跳转,点开,里面列满了那一周博主们的贴文链接,第二行,是管理员的批注,绿色、红色的字凑在一块,放大才能看清。
“群是官方运营的人拉的,说是给同类型的潜力创作者‘激励和指导’,让大家知道官方的宣传节奏。”
但不到一个星期,K 发现这个群实际上是这么运作的:
每天固定的时间,中午 12 点,或下午 5 点,
集中转发贴文到群里并 @ 管理员。
管理员回复,建议加上什么话题,有机会得到流量扶持。
*每周每位达人需要至少 3 条优质更新,否则管理员会在总结文档中标出
未达标三次,将被要求退群。
K 说,在平台上看到的那些光鲜亮丽的博主,不管人设多么有料,在群里只能像忠实粉丝一样。只要管理员一个通告:“下周我们主推美拉德穿搭,流量扶持 xxxx。”
那在下周,不管是群里还是平台上,你会看到许多深棕色的内容涌进眼睛。
“而对博主来说最安心的时刻,就是在后台收到‘你的内容已获得流量扶持’的消息。”
一个月后 K 退出群聊。他愈发理解网络上一阵一阵的流行穿搭,其中多少成分是平台的数据游戏——2024 年,我们或多或少都目睹了某个电子风格,它在短时间内集中爆火,在一季之后又迅速被替代。
K 看到了机器内部是如何运作的,他没完成每周既定的 KPI,接下来再也无从知晓下周会推哪个风格了。
“其实平台并不在意,是穿搭博主 A、时尚博主 B 还是生活博主 C 发了这条内容。平台更在乎在特定时间段里,同类的内容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数量——如果完成了,运营人员就可以把这标记为一次成功的活动,提炼出方法论,以后再用。”
image:AURALEE
电子风格就这样越过屏幕包围了我们。而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有这样耐人寻味的特点——或许这种穿搭风格有个英文名,但它大概率只在国内大行其道,或者说,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
从新奇到审美疲劳,到最后忍不住发出“又来?”的疑问,这是我们再早几年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风格更迭之快,新的风格词汇频出,刚结束的一年里,我们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这样的信息流。
image:AURALEE
就像英国牛津词典选出的年度词汇 Brain Rot,这些快速失效的电子风格是否在轮番挤占我们的注意力?
而在这里面,谁是“受害者”,谁又是“帮凶”呢?像 K 这样的博主算是“帮凶”吗?我们就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受害者”的位置吗?
但现实告诉我,答案永远不是这么泾渭分明的。
朋友的堂弟,我们暂且叫他小全。小全去年正好毕业,因为对潮流、服装之类的很感兴趣,我们就这样搭上线了。半年前,我们第一次聊天,他说:“其实我一直想试试看能不能做潮流编辑,只是不太确定。”
他与我细数了他关注的博主、最喜欢的 Vlog,还有哪个开箱视频是他印象最深的。
而当小全知道我有其中一些博主的微信时,他眼睛发亮,似乎最后一丝摇摆犹豫也消失了。
“你觉得我可以吗!”
接下来的几个月,小全开始常常转发看到的潮流博主好物分享、时尚科普视频给我,也时不时问关于各种品牌的问题。
为什么我在这时会想起小全呢?因为我印象很深,他大多数时候都会这么问——
“哥,XX 风有没有什么代表性品牌呀?”
而为什么会印象很深呢?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我都答不上来。
“书呆子风的代表性品牌是什么?”“Sporty Chic 的代表性品牌是什么?”“多巴胺穿搭的代表性品牌是什么?”
小全抛出来的问题,有时让我陷入怀疑:如今是不是真的需要以这种方式理解这个圈层呢?
好消息是,正当我时不时自我怀疑的时候,小全得到了一个应聘机会——时尚潮流杂志的新媒体岗。此时他距离理想的工作之差一场顺利的面试。
image:BEAMS
他经营自己的社交账号已经有一段时间。“时下流行的风格”“网感”“简单的 Vlog 剪辑”他掌握得很快,“也许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爱好真的能变成工作的话,对我来说会很轻松吧!”
小全是这么理解这个行业的。而滋味更复杂的一点是,抛开理想从现实出发,我并不能直接断定,他的理解是对的还是错的?
毕竟当下这个行业已经发散出了太多不同的形态,现实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或许小全这么做准备,才是如今最吃香的?
image:PAF
“哥,你知道《奢侈的!》这本书吗?”
面试结束之后,小全的问题让我有些意外。
面试的过程很快,对方在听他介绍完喜欢的品牌、关注的风格、喜欢的博主等等之后,问了几个问题:
“你一般会看什么相关的杂志或者书呢?”
“这件风衣,你看看,感受一下,可以告诉我们大概是什么面料吗?”
这是唯二让他心里一紧的问题,没答好。
小全觉得其他发挥得都还顺利,“结束之前还是有点紧张,面试官还留住我说了几句:‘潮流文化编辑、穿搭编辑还是有区别的,可以想好自己的方向。’”
“然后推荐书给我看,感觉人挺好的。”
“就是《奢侈的!》吗?”
“对。”
2007 年,英国版《VOGUE》特约编辑、纽约时报记者 Dana Thomas 首次出版非虚构类图书《奢侈的!》,调查内容和采访相当扎实,确实是编辑必看好书。| image:《Deluxe》
按照惯例,小全应该会在春节假期之后确定自己是否能把爱好变成工作。最近他淘到了《奢侈的!》二手书,开始看。
他会因为读过这本书之后而有新的理解吗?又或者书会被翻过几页之后成了架子上的陈列品?
不管是否起作用,我依旧庆幸有更年轻的人,捧起《奢侈的!》这样的书,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挣脱电子风格的包围。
image:《BRUTUS》
“感觉头发都被自己薅掉了好多。”
凌晨两点,Kelly 在群里抱怨年底的地狱级 KPI。
Kelly 在一家 MCN 公司担当运营,一个成分复杂的行业。当然我也很好奇,先抛开“压榨博主”“贴钱上班”这些真真假假的风评,MCN,真正置身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呢?
然而 Kelly 最近告诉我,她所在的组已经一整个季度没有盈利了。
金钱与流量的游戏让人摸不着头脑。博主们抗议被剥削的时候,MCN 机构也不好过,赢家到底在哪?
image:AURALEE
Kelly 没时间思考这种宏大的问题。在深夜,她依旧需要盯着灰豚上的数据,“真的头疼,低粉爆文榜全刷完了,流量关键字那几个穿搭话题 Tag 我是翻来覆去地用。”
“话题加上了,其实作用也不大,不加,就彻底推送不到了。流量券可以买,但总不能让我们那些颜值博主都去搞抽象吧?”
年底了,Kelly 来找我,因为我的工作的缘故,她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其他更新的穿搭风格还是流行趋势”,因为“真的卷不动了”。
“博主们都在做一样的东西,分享一样的穿搭秘籍,但结果也是相似的,转化率都起不来...”
“当然,头部博主就另说了。但一个平台,一个垂类里又有几个头部呢?剩下的博主更能说明真实的情况。”
就算这样,我也确实没有什么好分享给 Kelly 的。本质上我们也说不清电子风格的源头在哪,会在什么时候爆火,甚至那些词汇,我们自己都无法很好地解释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image:seoulthesoloist
年关快到了,公司拨不出太多预算,Kelly 能做的事情并不多。“只能求稳先这么做着吧,过年前账可以打平就好了,过个好年。”
Kelly 说她已经想象到那个画面了。直到一月底,她将在深夜时分坐在电脑前,对比数据硬肝脚本,试图从大差不差的话术里抠出一点新鲜的东西。当然,她还需要回答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知道都在做一样的东西,但不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现在想再开买手店、集合店,最好是叫成“线下多元空间”,再高级一点可以是“Gallery 画廊空间”——这是朋友阿城最近的心得。
去年年初,阿城开店,最近正打算重新装修,“门店升级一下。”
说是升级,实际上是因为最近小半年生意平平,阿城觉得需要再重整一下,“再换个方式试试,如果没办法的话那我也...不知道要不要继续了。”
image:《POPEYE》
阿城的创业故事很简单,是因为 Carhartt 底特律夹克做起来的。
刚毕业回国的那段时间,他开始在闲鱼上挂自己海淘的旧夹克、工装裤。然后,风口来了,事情就这么成了。阿城甚至一度成了上游供货商,不少店家都找他拿货。
再后来,通过家里人的支持,他终于开了自己想象中的店。在我们身后,现在这家店正在拆掉原来的橱窗。
“就算货量最大的时候,我也不会去碰工厂货和假货。这种东西很多,收到不少私信,我从来不回。”阿城坐在门口的长椅上,背对着店门和我说。
坚守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并不能保证营收稳定。底特律夹克的风潮退去,他开始“市场调研”,沿用之前的方式寻找国外货源。
但能怎么“市场调研”呢?阿城开始高强度穿梭于各大社交平台,潜力爆款,下一季大热风格,话题度、热度、搜索量...他拉了一个表格的单品,慢慢思考接下来要拿的货。
没有效果,属于他的“底特律神话”没有再度降临。
“有种雷声大雨点小的错觉。”他给我看了看库存,“你说这些(衣服)火吧,在网上也真的挺有热度的,上个月那个博主不是推了吗,我这里只卖了一件,上周。”
两个多月,看完了各种风格、种草、潮流趋势分析,阿城在双十二之后还是决定重整店铺。
旧橱窗的玻璃拆下来,上面还粘着复古工装海报的痕迹。他把玻璃靠在墙边,像想起了什么一样,笑着拿出手机给我看。
“照这个节奏,巴恩风一火,我是不是又得进底特律夹克了?”
image:AURALEE
到这里,我们似乎不用再讨论,电子风格是否让我们“审美疲劳”,或者能否满足我们的“审美趣味”。因为它早已如此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打下这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办公室就剩下我一个人了——还有不到 48 小时,新的一年就要来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在工位上往后仰靠,看着天花板,我试着回想 2024 年关于这个行业的种种。
image:Shota KONO
有人说这个行业越来越下沉了,那些过去对直播无感的品牌主脑们,不得不出现在屏幕另一头,在美颜灯下念出评论。
有人说这个行业给普通人的机会越来越多了,那个带火多巴胺风格的女孩,一条图文的报价如今可以到六位数。
是的,现实就是这么复杂,在同一个趋势中我们能看到完全不同的样本。
那问题来了,在电子风格流行的时代里,除了“受害者”和“帮凶”之外,我们是不是有更多选择,创造更多不同的角色?但我想,这不是在看完一篇文章之后就能回答的。
2025 年的第一天,Steppy 编辑部向大家抛出这个问题。希望在 365 天之后,我们再次回到这里,给出彼此的答案。
好了,祝大家新年快乐!Steppy 探索答案的旅程,也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