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又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啦!这次是因为…

文化   2024-11-16 21:30   重庆  




涪陵小田溪出土的战国编钟于11月14日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并在《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赓续中华文脉 奋力谱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报道中呈现。




涪陵小田溪战国编钟的前世今生


文物档案: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一号墓。


中国是最早制造和使用乐钟的国家,乐钟主要有甬钟、纽钟、镈钟等类,并按相应次序进行组合,称为编钟。商周时期,中国礼乐制度达到鼎盛时期,编钟使用极为频繁,在上层社会中,无论祭祀、宴会、大型歌舞等场合,编钟演奏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发掘了三个巴族墓葬,其中在一号墓中出土的一套铜编钟,共14枚,这在当时的四川地区是第一次发现。最大的高27厘米,小的高15厘米。


编钟(部分)出土时的状态


各钟的舞、鼓、篆等部分都有精美的纹饰。其主纹为蟠螭纹,底纹是极为纤细的旋涡纹、绳索纹。鼻纽的纹饰是由三角形及旋涡纹两种纹饰组成。


编钟局部纹饰


依据旧释,悬钟的木架称为囊虚,将钟悬在翼虚上,应有载钉固定,使其位次不移。这种载钉在涪陵出土时与编钟的数量相同,与钟之方纽大小皆合,显然是其附件。载钉的顶端作有错银兽面形装饰。


列悬的编钟


在巴人的器物中,虎的装饰尤为突出,传说巴人的首领廪君死后化作白虎,因此虎不仅成为巴人的图腾,也代表了巴人勇猛、善战的性格特征。战国时期的巴人对虎的崇拜演绎到了极致,这套编钟木架两段及立柱顶部都有虎头形的装饰,上面还嵌有黑色眼珠,身上有错银云饰。


编钟架饰 


这套战国铜编钟虽然不能断定为巴的国君所配用的,但也应该是属于巴上层统治者所享用的礼乐器。在同时代出土编钟中颇具代表性,它的出土,说明了至少在战国晚期,巴国就有了与中原相似的礼乐制度。


涪陵小田溪出土的战国编钟,进一步夯实了涪陵曾是巴国都城的学理支撑。


来源:央视新闻、上游新闻、涪陵区博物馆

涪陵有点角
涪陵网事旗下品牌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