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金灼南
金明春
1984年,一首悠扬的乐曲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响起,这首乐曲就是脍炙人口的名曲《渔舟唱晚》。这首乐曲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意境,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度过了无数美好的时光。
《渔舟唱晚》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经过精心改编,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乐曲中,夕阳西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勾勒出一幅萧瑟而静谧的诗意景象。在这清幽的画面中,渔舟荡漾,晚霞映照,仿佛可以听到渔民们悠扬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句诗句描绘了渔舟晚唱的美景,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彭蠡之滨,渔民们在夕阳下荡漾,歌声飘荡在湖面上,与美景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妙的画卷。而在衡阳之浦,惊飞的雁阵发出阵阵鸣叫,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到来。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旋律,成为了天气预报节目的最佳伴侣。它不仅让观众在等待天气预报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优美,也让人在聆听天气预报时,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期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背景音乐选择《渔舟唱晚》,不仅是因为其优美的旋律和深邃的意境,更是因为它所展现的诗意景象和自然魅力,与天气预报的主题相得益彰。这首乐曲,以其独特的韵味,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每一个温馨的夜晚。
金灼南,就是《渔舟唱晚》的编创者之一。
金灼南(1882-1976),又名金葵生,号秋圃居士,是一位古筝演奏家。他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金郝庄村,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古老小村庄。这个村庄以金姓人家为主,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村庄位于平原之上,视野开阔,展现出大地的宽广与壮丽。同时,这里的河水柔美,为村庄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里的人们兼具山东汉子的坚毅性格与书香世家的气质,是天地宽厚与小河柔美的完美结合。
金灼南成长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中,家族世代演奏古琴、琵琶、三弦、二胡、箫等乐器,而古筝是他们最钟爱的乐器。在这样的环境中,金灼南自然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值得一提的是,金灼南的一位亲戚曾是清末进士,曾任朝臣,学识渊博。这位亲戚在晚年回到家乡后,便在金灼南家中暂住。他藏书丰富,其中不乏音乐论著,如明代朱载堉的《吕律精义》等。金灼南如饥似渴地研读这些书籍,从中汲取了大量宝贵的知识,这对他日后的音乐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8岁时,金灼南顺利考取了秀才,这无疑是对他才华的肯定。对于一个生在书香门第的孩子来说,考取秀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同太阳升起、花儿绽放般自然而然。此后,他便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古筝演奏家,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故乡的云间到江南的水乡,他的心灵之筝飞翔在无尽的蓝天,只为追寻一个音乐梦。离乡背井,不惧天涯之远,只为心中那份对音乐的挚爱。踏上远方的路,携一筝,那是他前行的勇气与寄托。在江南的水墨画中,他沉浸在筝的世界,研习、领悟、创新。
筝,似乎赋予了他生命中最为美好的姿态。他深入挖掘家传筝谱与民间流传筝曲,如痴如醉。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少年,而是绽放出光彩的明星。1912年,他将传统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融为一炉,创作出传世佳作《渔舟唱晚》。
此曲仿佛自九天之上飘落人间,带给人们无尽的欢愉与慰藉。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的音乐品味,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缩影。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烂漫胡同里都会回荡着那清越的筝音,仿佛金灼南与娄树华先生的深厚友谊都凝聚在了每一个音符之中。
然而,历史的波澜让他的音乐生涯多次受阻。战火纷飞中,他只能无奈地放下手中的筝,暂时停下了对音乐的追求。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
解放后,他积极参与各种文艺活动,为家乡的小学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筹建小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无数心血。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歇,不断挖掘、整理民族传统音乐,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灼南的演奏风格独具一格,高雅清新、细腻入微,被人们赞誉为“山东金派”。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宁静与淡泊,正是这种心境使得他的演奏格调高雅、悠然自得。他的乐曲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更是他情感的寄托与人生态度的体现。
在金灼南的心中,筝不仅仅是乐器,更是他情感的载体、心灵的归宿。无论是激情澎湃的《凿山引水灌桃园》,还是温婉动人的《渔舟唱晚》,每一首乐曲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岁月如梭,金灼南的名字渐渐被人们淡忘。然而,他的音乐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那一首首温暖而治愈的乐曲,如同清泉般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创作介绍:筝鸣金郝庄,一段探寻与追寻的旅程
金明春
我的家乡金郝庄村,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这里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音乐教育家的成长的足迹。
当我决定要为这位同族音乐家写作时,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写作任务。我需要深入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家族历史,以及他与古筝这门古老艺术的渊源。于是,我踏上了一段探寻与追寻的旅程。
我走访了金郝庄村,与村里的老人交流,试图从他们的口中了解这位音乐家的点点滴滴。由于时间久远,祖人们对这位音乐家的印象和回忆是模糊和碎片化的。我仔细聆听,用心记录,试图从他们的叙述中捕捉到金灼南的影子。为了深入挖掘金灼南的故事我翻阅了家族的不多的历史资料,查阅了为数不多的相关的文献和书籍,试图从中找到金灼南成长的轨迹和音乐的灵感来源。老人们告诉我,金灼南家族是村里的书法和音乐世家,世代相传的筝声成为了他们家族的一大特色。金灼南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家族长辈们演奏时,他总是聚精会神地聆听,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在挖掘的过程中,我深感敬佩和感动。随着我对金灼南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我更加坚定了要写下他的故事的决心。他的音乐才华、家族背景以及他对古筝艺术的热爱以及他的品德,都成为了我写作的重要素材。
在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有时,我会因为对某个细节的描述不够准确而感到困惑;有时,我会因为无法准确传达金灼南的情感而陷入沉思。但我没有放弃,我不断修改、完善,力求让每一个细节都生动而真实。
我开始书写,笔下的文字不仅仅是对他音乐生涯的回顾,更是对我的家族历史、文化传承的致敬。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金灼南以及金郝庄村这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背景音乐和图片摄影:作者提供或选自网络。 平台赞赏即稿费,(赞赏低于10元和一周后的稿费不发放,维持平台运营),阅读量达200以上,发全部赞赏。7天内,阅读量达1000,奖15元,阅读量达3000,奖30元。稿费发放日为一周后发放,若有遗漏请联系平台。微信(同下)。投稿方式:邮箱:1126763578@qq.com 微信:15968880820 南北文学:从南到北,从北到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