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头慢时光 | 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

政务   2024-12-20 20:50   内蒙古  





“转九曲”是北方民间一种传统仪式性展演活动,特别在包头地区具有悠久的传统。主要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二期间举行。这一活动源自《封神演义》中的传说,云霄娘娘摆下的“九曲黄河阵”成为这一传统的起源,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古代作战阵图。它扎根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岁时节日活动中,弥漫着庄严、古朴的节日气息。”转九曲“主要分布在山西、陕北、河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以及北京地区。



根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常用秸秆搭建棚屋,周围悬挂灯笼,布置成曲折的迷宫形状,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走进其中的人常常迷失方向,直到最终走出,这一形状被称为“黄河九曲阵”。这表明,转九曲这一民俗在明朝时便已盛行,并成为民间节日庆祝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曲灯会的摆法和制作有多种形式,包括十三省九曲黄河阵和六省九曲灯阵。每个九曲阵由九个弯曲的阵势组成,每阵有一门,按方位分为九门,如东方门、西方门等,或者根据黄河中下游九州设立。游人进入九曲时,由秧歌队开路,边走边唱吉庆秧歌,群众随后而行,边观灯赏月边猜谜。九曲由高低不一的木杆组成,围杆上挂彩灯和饰物,中央的“老杆”装饰最为精致,设有香案和五色旗。民俗中,游人抱一抱老杆被认为能消灾祈福,益寿延年,顺利转完九曲象征吉祥和家庭安康。






-01-

转九曲的来源


“转九曲”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起源则众说纷纭。包头的灯游会源自“庙会”和“社”两个称谓,“庙会”是指特定的日子,设在寺庙或寺庙附近的集市性质活动,由于包头寺庙较少,所以集市活动常常被称为“交流”。“社”则是土地神祭祀的场所;但包头人对这一概念了解较少所以并不普及。包头人一般更习惯用“办红火”形容热闹场面,这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和地方特色,灯游会因此成为独特的庆祝形式。

包头人把办红火的时间基本上选择在农历的正月初八(八仙)、正月十五(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个时间段是此地的农闲季节。

转九曲的产生和流传,是以汉族农业定居生活为先决条件的。迄今所见记载和调查得知,内蒙古地区的转九曲,皆属清代以后“走西口”移民潮期间其他省区传入,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进一步认识“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02-

转九曲仪式筹备


糊彩灯


灯的制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每根杆的顶端削尖插盏灯盏,灯盏由灯拖、灯芯和灯罩组成。灯拖为木质圆形,12厘米左右,灯围用各种颜色的薄彩纸糊成一个碗状。将五彩纸糊的灯碗粘在灯拖上,纸灯碗里放土豆碗,里面燃棉灯芯。灯纸不能太高否则不好点亮,也不能太低,否则风容易把火苗吹灭。纸糊的高度为25-30厘米左右。


糊制彩灯的步骤:

布置灯场


画图定位


栽老杆


栽灯杆


插方位旗

立山门


垒旺火


旺火作为消灾免祸之物,包头地区是一种非常盛行的习俗。在转九曲这样盛大的场合中,旺火也是必不可少的。二月初一下午,负责垒旺火的村民在距离山门约五米的南北两个方位分别垒起两个大旺火。还在文化大院与广场中间的临时停车场分别垒起两个小旺火。旺火底座为砖或铁架子,上面挑选精煤或者是木头,像盖房子一样垒起来。中间附以玉米秸秆,以便于燃烧。旺火在包头地区历来就是喜庆、吉祥、驱邪、避祸的象征。





-03-

转九曲仪式过程


整个九曲灯游会为三天,正月最后一天上午请神、上庙、布置灯场;二月初一白天踢鼓子、扭秧歌,晚上点灯、转灯、打坐腔;二月初二正日子,白天有文艺演出、秧歌汇演,晚上转灯、放烟花、打坐腔。转九曲期间,每天的活动都会延续到子夜时分。二月初三再转一晚,二月初四上午送神,送神走后收拾灯场,整个仪式完成。“转九曲”仪式由五个子仪式构成仪式群。五个子仪式自成体系,拥有独立的结构和定型化的程式。





邀您关注

来源丨包头发布、文旅东河、包头文旅在线整理
编辑丨郭一麟
审核丨严宏
终审丨赵智轩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包头文旅在线
美丽包头欢迎您!我们将为您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文化旅游信息,及时发送文化旅游动态、节庆活动、旅游线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