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关注我们
扶犁開溝、俯身鋪草、揮鍬壓埋、填沙整型……日前,甘肅省武威市2024年秋冬季義務壓沙活動現場,黨旗飄揚,人頭攢動,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一個個草方格織成的網格狀沙障從無到有、漸次鋪開,給裸露的沙丘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武威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區域和北方防沙帶的中心地帶,生態區位特殊重要。數據顯示,武威全市國土面積3.23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2.08萬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1.51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國土面積的64.4%、46.7%,是全國荒漠化、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防沙治沙、向綠而行是武威市永恆的主題,也是該市長期堅守的政治任務、民生任務和底線任務。
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四十載…… 提及武威防沙治沙,這些詞條永遠繞不開。
古浪縣的八步沙林場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昔日這裡風沙肆虐,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農田村莊。40年前,世代生活在古浪縣土門鎮的6位老人不甘心將家園拱手相讓於沙漠。1981年他們帶頭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發起和組建了八步沙集體林場。他們紮根大漠,播種着自己的綠色夢想,這六位老人被當地人親切地稱作「六老漢」。
40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接續奮鬥,從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創新應用「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實行造林管護網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嘗試「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等新技術,從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到培育沙產業、發展生態經濟,他們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堅持運用科學方法治沙造林,創出了一條「以農促林、以副養林、農林並舉、科學發展」的生存發展之路。
「近5年我們完成防沙治沙60多萬畝,螞蟻森林26萬畝,過去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了鬱鬱蔥蔥的綠洲,風沙線倒退了30餘公里。」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告訴記者,目前全縣共完成防沙治沙239萬畝,境內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
郭萬剛介紹,當地先後在八步沙、黑崗沙以及北部沙區完成治沙造林32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45萬畝,完成通道綠化200多公里,農田林網5000多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6000多萬株,花卉、風景苗木1000多萬株,在不毛之地的騰格里沙漠建起了綠色防沙帶和綠色產業帶,實現了沙漠變綠洲、綠洲變金山的轉變。
和八步沙位於沙漠邊緣不同,民勤縣則將「戰場」推進到了沙漠腹地。
青土湖生態綜合一體化治理示範區位於雅布賴風沙帶下風向,分布着青土湖、栽樁石等16個風沙口,是民勤綠洲北部最大的沙源區和路徑區,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在這裡呈合圍之勢。
「近年來,我們依託『三北』工程,組織動員幹部群眾壓沙治沙、植樹造林等多種方式,在該區域完成治沙造林17萬畝,目前已在青土湖區域建成了120萬畝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修復示範區。」民勤縣林草局林業高級工程師張世虎說,下一步,將按照「西築堡壘、東拓陣地、南護水源、北鎖風口、中保綠洲」的生態布局,以綠洲沿線的重點風沙口的擴面增綠為重點,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通過退化林草地的修復,重點沙緣區和路徑區的統籌治理,計劃在全縣範圍內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241.8萬畝。
張世虎續說,力爭利用3-5年時間,通過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林草植被管護、光伏治沙等措施,建設巴丹吉林沙漠南緣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區、騰格里沙漠西緣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區、河西走廊東段綠洲建設區「三個重點治理區」,構築起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防風阻沙鎖邊林草帶、騰格里沙漠西緣防風固沙鎖邊林草帶和綠洲邊緣防風固沙控塵林草帶「三道風沙阻擊防線」,全力打好兩大沙漠民勤阻擊戰。
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回升到現在的2.87米,累計回升1.15米,水域面積由201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現在的27.65平方公里……數據不會說謊,通過多年的持續治理,青土湖區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防沙治沙還要用沙。「板上發電、板間養殖、板下治沙、治沙改土」是武威市探索出的治沙用沙新模式。
走進涼州區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藍色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氣勢恢宏,形成一道靚麗風景線。光伏板下,整齊標準的麥草方格連成一片,將沙塵牢牢按在地下。
「我們在光伏板下種植了四翅濱藜,其作為高蛋白牧草,可以成為養殖的飼料,同時規劃了養殖區,可以開展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可以作為改良土壤的養分。」 甘肅武威園區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克偉介紹稱。
在採用新型治沙模式的同時,該園區還傳承了傳統治沙模式,在園區周邊進行壓沙,栽植梭梭等沙生植物,增加植被覆蓋率。「今年我們園區的植被覆蓋率已經達到了70%以上。」 張克偉稱。
防沙治沙武威一直在路上。自向沙漠「宣戰」已過去半個多世紀,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努力,武威市累計治理沙化土地924.3萬畝、風沙口240個、風沙線480公里,環綠洲風沙線回退了10—30公里,荒漠化呈現出面積減少、危害程度減低「雙縮減」良好態勢,實現了「沙退人進」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書寫了大漠繪丹青,沙海亦「風流」的時代傳奇。(記者 寇剛)
来源:香港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