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被称为“未来之城”,寄托着人们的未来观。
河北雄安新区设立7年多来,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一座城市有哪些引领时代的“符号”?在雄安,记者“读”着未来的方向。
在未来,科技怎样赋能城市?
上班途中一路畅行,是很多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出行场景。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理想正在照进现实。中电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开发工程师张岩深有体会:上下班路上有十几个红绿灯,之前要停车六七次。“绿波带”上线后,一般停一两次就可以了。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2024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一条“绿波带”,展现出智慧城市崭新图景。这是雄安数字道路具体应用之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雄安努力打造不堵车的城市。
张岩所在公司参与了容东数字道路建设。道路两旁的“智慧灯杆”集合了信号灯、激光雷达及各类传感器,可以通过计算车辆流量自动控制红绿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并为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提供保障。
按照规划,未来的雄安将打造智能运行、层次丰富的公共交通。公交系统分快线、干线与支线组织,还将发展需求响应型无人驾驶定制化公共交通系统,智能驾驶车辆可智能生成线路,动态响应需求。
进入城市地下空间,定位导航系统失灵,你会不会迷路?作为我国首个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城市,雄安地下停车场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城”。
截至2024年11月底,雄安科创团队打造的“北斗+5G室分”地下空间导航系统已覆盖新区近200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定位精度达2米,可为司乘人员提供和地面完全一致的“车位级”精准定位导航服务。
让空气中弥漫着创新的味道,雄安正努力广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把智能、绿色、创新打造成为新区的亮丽名片。
能打滚的机器狗、会炒菜的机器人、能爬壁检修的“大壁虎”……近日,多家公司携机器人来到雄安参加“大比武”,科技感满满的场景令人大饱眼福。这场雄安国际服务机器人大赛以“让机器人走进城市生活”为主题,目的正是加快推动机器人创新技术在雄安落地应用。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新时代建设的高水平现代化城市,雄安既是一个超级大场景,又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超级IP,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期待在这里率先示范应用并复制推广。
2023年,河北省作出在雄安打造“未来之城场景汇”这一创新性、探索性部署,并成功举办首届大赛。近日,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大赛启动,推出聚焦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10项专业大赛。
“每一个新场景,都有望成为打开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雄安将集中资源力量打造标杆示范场景,创造更多技术应用和转化空间。”河北省委雄安办副主任耿锋说。
空天信息是典型的未来产业,与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的雄安十分契合。2024年11月6日,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揭牌成立。联盟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面向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发展需求,引导产学研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集聚,促进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
中国星网雄安总部办公楼(2024年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2024年10月14日,中国星网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办公楼正式投用。这标志着首家落户雄安的中央企业全面迁驻,点亮了雄安空天信息产业链条上的一颗“主星”。
发挥中国星网龙头引领作用和生态主导优势,雄安正谋划布局以卫星互联网、时空信息服务(北斗)、空天飞行器三大赛道为引擎,汇集卫星总体、运载服务、卫星载荷、关键单机部组件、元器件制造、电信运营商与后台服务企业等细分领域的空天信息产业链条。
新区近日发布《雄安新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将着眼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率先培育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标志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生命科学、未来能源、未来产业科技服务三大新增长领域,大力发展量子科技、鸿蒙欧拉等未来产业创新技术,构建梯次合理、融合发展的未来产业体系。
在未来,城市样貌可以怎样呈现?
走进容东、容西、雄东等新建片区,一幢幢崭新楼房拔地而起,绿地、公园、水系星罗棋布,智慧化交通路网越织越密,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协调融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城市新画卷。
街道两侧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拥挤逼仄,以十多层精致小楼为主的建筑群疏密有度、布局合理,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能看到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
“我们将居住建筑高度划分为24米、36米、45米三档基准,相邻建筑不能跨档,避免因高度差过大造成天际线不和谐。”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组工作人员说,他们注重对每栋单体建筑的创新设计,既让每栋建筑在细节上略有差别,又整体看起来和谐统一。
市民在雄安新区金湖公园内游玩(2024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在告别乡野的同时,雄安并没有放弃绿色。按照“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规划,新区布局建设了一批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形成城市公园体系,使得新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
雄安的规划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积极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新路。从来没有一座城市编制规划像雄安这样,集结了60多位院士、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智慧。
地上、地下、云端“三座城”同步规划建设,是雄安一大特点。
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抬头不见“空中蜘蛛网”,低头不见“马路拉链”,雄安的奥秘在地下一座城。
按照“安全韧性、系统协调、创新智能”建设要求,雄安规划建设系统网络化、空间弹性化、运行智能化的“干线-支线”两级综合管廊约380公里。
地下综合管廊里“住”着哪些设备?记者看到,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都住进了“集体宿舍”,管廊中设有专门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这里是保障雄安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提升市容市貌的美观性,也能降低路面开挖翻修频次和开支。
作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新城,“云端”一座城如今正在多方面服务着城市治理。
新区每建一栋楼,都会在网络平台形成孪生的数字模型。近日,雄安推出首个数字住宅大礼包,实现实体住宅与数字住宅同步交付。通过数字住宅大礼包,业主可清晰辨识住宅承重墙、填充墙等结构和水电气热网位置、走向及材质,防止因失误破坏承重墙和各类管道。
不久前,在中冶德贤公馆小区购买新房的北京疏解单位工作人员陈鑫领到数字住宅大礼包后,第一时间连线在北京的亲友,跟他们分享新房的户型、装修,商量家具摆放位置和后续软装风格。“有数字住宅帮忙,通过手机就能给北京的家人分享房子的房型、装修,就跟在现场看房一样。”
在我国,建筑业是耗能“大户”。坚守“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定位,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新开工项目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100%,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40多万吨。
置身于雄安绿色建筑展示中心,一时分不出是“建筑建在花园里”,还是“花园建在了建筑里”。这里通过对建筑开口及部分空间进行“穿透式”设计,利用屋顶、平台、内院、下沉庭院等多种空间形式,实现了绿化和建筑无缝融合。
在未来,人们如何在城市安放心灵?
“人们来雄安是要生活的。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要真正关心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说,之前找不出完美样板,雄安要去寻找各种可能性。
在建设中,雄安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年幸福型城市建设,以全龄友好理念,着力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这种泡在水中的华土块能够给芽苗植物提供营养,帮助它们长大,是不是非常神奇呀?”近日,在容东片区双文社区享趣智汇馆,志愿者正在给来自雄安容和朝晖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讲解植物生长过程。
雄安容和悦容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校园农场”里收获小麦(2024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从2023年10月起,享趣智汇馆免费开展绘本阅读、生态种植、非遗体验、书法学习等各类活动,接待儿童2000余名。
双文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艳介绍,这座享趣智汇馆以及隔壁的航天科普馆,是双文社区集中打造的儿童活动空间,也是附近幼儿园和小学的第二课堂,孩子们从校园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
在二层雄芽种子展示区,社区居民娄彩霞抱着她1岁半的小外孙,随着幼儿园的队伍一同参观。展示墙上分布着豆角、茴香、红高粱等近20种植物种子,下方还有两排恒温箱,生长着许多无土植物,其中有些才刚发芽,有些已长成10厘米高的绿色幼苗。
雄安北海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教室内做手工(2024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社区、学校、家庭是儿童生活最常见最熟悉的三个场景,儿童成长离不开三方协作互助。雄安新区新建社区同幼儿园、中小学校紧密联动,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五方面助力儿童友好发展。”张艳说。
将“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来”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全领域,精心绘制“时间表”和“路线图”,雄安已培育40个儿童友好示范社区。
贤溪社区公益图书馆,“一米高”小桔灯绘本馆(2024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美祺 摄
占地约190平方米的“XIN空间”,是容西片区贤溪社区在京津冀三家省级图书馆支持下打造的社区公益图书馆,与云溪小学仅隔一条马路,馆藏图书约1.8万册。低龄儿童可以在“一米高”的小桔灯绘本馆自由取阅图书,青少年能沐浴着落地窗前的阳光畅游文学之海,成年读者可在宽敞明亮的自习区学习办公。
贤溪社区负责人习杨说,容西片区有一条慢行生活步道,总长度约为7公里,其中有1公里左右位于贤溪社区。该步道围绕学校而建,为儿童提供了安全有趣的步行空间,降低了孩子上下学的交通风险。步道还串联起住宅、公园及各类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创造了无障碍的适老空间。
午后阳光正好,容西第一养老驿站的楼道里,几名老人相互问候闲聊。他们手拎帆布包、头戴遮阳帽,等待下午1点半驿站开门。
一进门,老人们便涌向各个活动室。下棋、打牌、唱歌、跳舞、写书法、打台球、打乒乓球……屋子里笑声不断。
63岁的舞蹈爱好者刘二芳,家住贤溪社区溪美苑小区,从家里骑车只需3分钟就可到达养老驿站。“每天下午都来,可开心了,交到了好多新朋友。我们都跟上班儿似的,一天不落地来。”说到这儿,刘二芳不禁笑了起来。
“我只跳一个半小时,然后去接孙子放学,有的人跳完了舞再唱会儿歌。”刘二芳说,她5岁的小孙子在祥辉幼儿园上学,幼儿园距养老驿站只有100多米。
“每天有上百位老人来驿站休闲娱乐,大家还经常搞集体活动,唱歌跳舞、相声小品,都是老人们自己编排的一些节目。从前靠在大树下乘凉打发时间的农村老人,如今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容西第一养老驿站站长李家成说。
贤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邻养老驿站,两栋楼由连廊相接。在养老驿站活动的老年人可轻松抵达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取药、体检,都很容易。医生也随时可以到驿站出义诊、办讲座,或为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
老年人的一日三餐也更加方便。习杨说,社区食堂是2024年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开业运营,位置就在养老驿站一层。食堂,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优惠就餐服务,让老年人吃上放心饭、暖心饭。
老年人在容西第一养老驿站内打台球(2024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美祺 摄
养老驿站不远处,坐落着容西就业服务中心。2024年,中心一对一推荐岗位次数在2000次以上,为容西片区800多名居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贤溪社区,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也能享受到周到服务。这里的“暖心驿站”已累计服务3.5万人次,给外卖员、快递员、保洁员和网约车司机等提供了一处“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地方。
“雄才十六条”“特岗特薪”“特事特办”……随着雄安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落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汇聚雄安,这里正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冯鹏瑶是一名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硕士研究生,2023年6月底来雄安参加工作面试时,免费住了3天人才驿站。这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在雄安工作生活性价比高,也很便利,奥特莱斯、雄安商服地下商业环廊相继开业,上下班不堵车。”冯鹏瑶说,更重要的是,雄安为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大学生入职5年内可以领生活补贴,标准是每月博士生3000元、硕士生2000元、本科生1000元。
根据新区政策,冯鹏瑶每月都能领到2000元的生活补贴,交完房租还有剩余。2024年3月,他成功申领了雄才卡C卡。“我准备长期留在雄安发展,与这座城市共成长。”冯鹏瑶满怀憧憬。
雄安新区一家咖啡馆内张贴的《雄才十六条》(2023年11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为了让各类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雄安新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同权”的住房制度基本形成。
“在雄安,租房人群的子女也能报名上新建片区学校。”家住容西片区的宋黎明说,他和爱人在容华院小区租了一套房子,儿子2024年7岁,顺利就近入学。
雄安新建片区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居民步行5分钟即可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送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解决,便利店、卫生服务站、小型健身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
夜幕降临,结束一天的忙碌,你是否也希望在夜晚为自己充充电?2024年,新区开设了雄安青年夜校,首批夜校设了烘焙、京剧、书法、商务英语等10门课程,一经开放报名,名额便被“秒抢”。青年夜校不仅课程丰富,教师阵容更是豪华,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青年夜校”还是一个集娱乐、社交、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多元空间,让“放下行囊、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让青年与雄安在“双向奔赴”中一同成长。
在未来,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这是中国建城史上少有过的城市——生态优先,蓝绿主导。建设中的雄安,体现出特殊的品位与气质。
在雄安,“城”这个字被放在“水林田淀”之后——先留足蓝绿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再着手建城。生态环境不是城市的点缀,而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按照规划,未来雄安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2024年11月7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新华社发(落飞麟摄)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的第一棵树、第一片林在9号地块扎根。新区创新造林方式,探索在平原地区大面积建设异龄、复层、混交模式的近自然林;创新管护方式,智慧化信息化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持续迭代。
冬日午后,阳光穿过薄雾,洒进“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中,一棵棵银杏、白蜡、元宝枫高大挺拔。骑行爱好者李军穿行林中,欣赏着林中美景,不时停下来拍照。“这片林子刚种下小树苗时我就常来,一年又一年,眼瞅着小树苗长成了大树。我从家骑车过来差不多40分钟,转一圈既锻炼了身体,又能看风景。”李军说。
雄安推进“千年秀林”建设,已累计造林48.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5%。
游船在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内游览(2024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在新区规划体系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规划。
“华北之肾”,一度面临着生态困境。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我们陆续开展了四期生态清淤工程,提高了白洋淀生态自净能力,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提升。”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组组长周立志说,曾经沼泽化的烧车淀区域,如今变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点燕南堤,这就是成果之一。
科学补水、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系列工程协同推进,让一度蒙尘的“华北明珠”白洋淀重放光彩。淀区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并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水质达到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淀里的水活起来、动起来了,“华北之肾”功能恢复。
这是周龙山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拍摄的鸟群(2022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生态变好的直观体现是,白洋淀鸟儿越来越多了,野生鸟类达292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86种。
60岁的周龙山,家住雄安新区安新县安州镇西向阳村,从小生活在白洋淀边。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回到村里任小学教师。从年轻时起,周龙山就爱好摄影。“一开始买不起相机,只能借别人的来拍。直到2014年,我买了第一台单反相机。”正是这一年,周龙山开启了巡鸟护鸟之路。
“一天我正在淀里拍摄,一只浑身雪白、嘴巴长直宽扁的水鸟闯入镜头,非常漂亮。”周龙山回忆。回家后,他在网上查询信息,发现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琵鹭,被誉为“鸟中美人”。
10年巡鸟护鸟路,周龙山骑行近20万公里,骑坏了2辆自行车,换了3个相机……“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巡下去。”周龙山说,巡鸟护鸟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出去一天,就能拍300多张照片。我的3个硬盘里一共存了10万张左右。”周龙山专门买了《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当查不到资料时,还会咨询有关专家,不断丰富自己的鸟类知识库。
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屋顶的光伏发电设备(2024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2023年,安新县观鸟爱鸟协会成立,越来越多人加入了护鸟志愿者行列,目前已有近200位成员,队伍日渐壮大。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雄安新区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零填埋、会发电的地下封闭式垃圾处理厂,无害建筑垃圾建造的美丽城市公园,智能化数字化的环卫管理体系……在规划初期即融入“无废城市”理念的雄安,各类环保设施让人们耳目一新。
2024年10月12日,在河北雄安光大生态产业园,师生们观看工作人员操作智能垃圾吊将生活垃圾运往焚烧炉。新华社记者王美祺 摄
“将垃圾焚烧设施与景观绿化相结合,化‘邻避’为‘邻利’,是我们的一大亮点。”雄安光大生态产业园工作人员冯朝明说,自2023年5月首车垃圾进场至今,依靠焚烧垃圾,雄安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工程项目总发电量已达2.2亿度,上网电量1.5亿度。
2019年,雄安新区成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正式列入“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科介绍,新区致力于在多场景构建“无废细胞”集群,在原有“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社区”等十大类基础上,2024年7月又新增“无废医院”“无废邮政快递网点”“无废赛事”三个类别,力争2030年建成“无废雄安”。
在未来,现代和传统该如何平衡?
一个新城要立得住,必须传承好历史文脉。未来之城雄安,生长在深厚文化积淀之上,赓续数千年文明薪火。
新石器时代,这里是人类活动集中区域;3000年前,华夏与戎狄文化在此碰撞融合;2000年前,燕国在此建都城“临易”和“易”;1000年前,宋辽在此对峙、交流……多元文化在雄安一带碰撞、交汇,不断融为一体。
雄安新区起步区一片火热的建设场景中,有一处安静的院落,便是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尽快完成考古勘察和发掘工作,为认识、保护雄安的文化遗存找到珍贵的实物。”工作站负责人雷建红说。
2024年3月26日,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负责人雷建红在整理南阳遗址出土文物。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副局长陈慧介绍,新区实施考古前置,改变以单个建设项目、局部地块开展考古工作的方式,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和项目建设,增强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在开展地面调查的同时,采取激光雷达测绘和遥感调查,把雄安新区境内640个村落地毯式调查了一遍,共登记各类文物遗存263处,已确认8座古城遗址。
陈慧说,起步区海岳大街原定规划线穿越南阳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根据文物部门意见,海岳大街调整了路线设计,完全避让了南阳遗址。2023年,环淀路一期工程涉及三各庄遗址,雄鄚路二期工程涉及燕南长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文物保护要求,项目单位都重新制定了设计方案。
这是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2024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新区规划建设中,坚持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让新城市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大规模规划建设之前,一批凝聚着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存就被登记造册、建档存根,形成了总数为2367项“乡愁点”的数字坐标总图。
在容东片区,绕过充满现代气息的雄才大厦后,仿佛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古风古韵的戏台、庭院、连廊呈现眼前,原址保留的南文营村文占民家老槐树在这里傲然挺立。
这是位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内的“乡愁树”(2024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雄安新区一处乡愁老物件库房里,不仅存放着独具白洋淀特色的传统渔具、农具,还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雕花老式木门窗、柱顶石、青石板等房屋建筑构件。新区对乡愁遗产构件实施保护性拆除,一些不具备整体保留价值的乡愁遗产,由专业拆除队伍将其砖雕、青石板、老砖等有价值的建筑构件小心拆下,用于新区未来建设。
雄安还组织专业团队用视频、照片、VR等方式,记录雄安的老树、老房、百姓生活等场景,构建“数字乡愁”文化平台。将来,百姓通过网络可以直观感受家乡的前世今生。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内的智慧灯杆(2024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筚路蓝缕七年有余,“未来之城”雏形初显。一座座体现雄安特色风貌的建筑,以中为主、古今交融,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据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组组长肖艳明介绍,新区建筑风格特色借鉴了国内外多个城市的优秀案例,对建筑颜色、高度、屋顶样式等统一规范,建筑古今交融,布局灵活有序,并与自然环境结合,既有中国古典神韵又具鲜活现代气息。
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的造型像一只眼睛,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从正向角度观望,主体建筑的东立面像一个拱形,恰如眼睛的上眼睑;水面形成拱形建筑的倒影,就像眼睛的下眼睑;夜晚,中间屏幕点亮,就成为瞳孔部分。三者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美丽、明亮、有灵气的“雄安之眼”。据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建筑的拱形还借鉴了千年古桥——赵州桥的形制,有北接千年古都北京、南接未来之城雄安的寓意。
这是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2024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从空中俯瞰,形似“青莲滴露”的雄安站,就像荷叶上一滴露珠,镶嵌在雄安新区昝岗片区。“为了给旅客增添人文体验,我们把二十四节气融入进站单元体幕墙。”雄安站工作人员说,进站单元体与二十四节气一一对应,结合站厅流线,寓意雄安新区四时更替、生生不息。
蓝天白云下,大学园图书馆水平延展的屋顶,犹如平摊开的书页。在这座颇具中国风的图书馆外立面上,一片片竖向梭形百叶,以简牍为意象,且安装了可调节的遮阳装置,能随着阳光转动,自动调节室内光线。
地名,是一方水土的“名片”,既传承历史文化,也承载美丽乡愁。
中电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展示容东片区数字道路运营系统(2024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在春秋战国时期,雄安所在区域为“燕南赵北”之地。横跨安新县和雄县的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素有“华北明珠”之称。抗战时期,这里是“淀上神兵”雁翎队英勇杀敌的战场。于是,“燕赵大街”“海岳大街”“九河大街”“雁翎大街”等地名应运而生,成为展示雄安新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精神风骨的重要符号。
伴着夕阳余晖,沿着“双文街”一路前行,记者被南文营社区养老驿站的热闹氛围而吸引。
作为回迁居民,大家对“南文”和“南文营”两个词再熟悉不过了。“以前,俺们这儿的两个村就叫南文村和南文营村,现在改叫南文社区和南文营社区了,‘双文街’就是这么来的。”居民张振刚说,回迁以后,居住环境变好了,基础设施丰富了,身边还是熟悉的乡亲们,自己很快就适应了新生活。
在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有很多用原有村名命名的道路、小区。对于容东、容西和雄东等新建片区的12万回迁群众来说,这些留存下来的村名地名,承载着人们割舍不断的乡韵乡情。
设立7年多的雄安新区,还有很多路要走。如果要说它对未来城市的贡献,那就是在先行先试中探索无限可能,并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更多雄安新闻值得关注
点击图片查看↓↓
行动计划发布!雄安未来产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来源:1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凤双 张涛 齐雷杰 苏凯洋 刘桃熊 王美祺
编辑:王晓娟
校对:张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