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实验物资购买审批流程、不定期开设“青年小灶”、让成果像产品一样实现推介……近年来,8359所聚焦创新研究,多措并举持续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和之前相比,所内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产出比逐年提升,未来也会继续加大在预研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投入力度。”近日,科技发展处在介绍创新工作时如是说。
三室李副主任讲述了自己凭借在软件设计方面的专业优势,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得以在重点项目中挑大梁的经历。如今,他带领团队在智能化、信息化课题中披荆斩棘,为了继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又主动申请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近些年,所内已经有10余人和他一样突破原有晋升通道,走上技术负责人等岗位。
在所内,对于购买1000元以下的实验物资建立优先、便捷的审批流程,审批周期大大缩短,这样的“小便利”大大激励了室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一室张工提到,一室是所内的青年创新研究室,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汇聚成一股新兴创新预研力量。不定期开展的“硕博论坛”成为室内的“青年小灶”,通过硕博生的深度分享,前沿内容在室内不断快速、全面传播。在2023年举办的全国某概念创新大赛中,8359所荣获全国三等奖,获奖队伍正是由一室入职两年左右的青年们组成的一支创新团队。
此外,8359所持续推动创新工作室成立挂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立了北京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李明洋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室,在更专业的技能舞台上,提升青年创新创效能力。
集团公司2024年预研创新工作会强调,要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战斗力。8359所积极落实,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更多成果结出硕果?8359所的做法是让“成果验收会”变身成为“产品推介会”。科技发展处领导介绍,所里对于成果转化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积极利用国资委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激励政策,建立了成果登记和发布制度,让研究过程中的成果不再仅“收藏”在研究人员手中或成为系统存档,而是转化应用到更多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所内研发效率,甚至可能实现具有竞争力的单机成果向外推广、走向市场。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智能科技转化应用,既是连接创新和产业的桥梁纽带,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8359所与外部单位合作创建院所级和集团级创新中心,通过优化整合资源配置,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动力。
文字 | 顾航瑜
编辑 | 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