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奇迹”幻灭,制造业困局显现
文化
2024-11-07 16:00
江苏
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印度经济似乎迎来了“高光时刻”。在西方和印度媒体的夸张渲染下,印度被捧为全球“下一个制造业中心”,甚至号称将替代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然而,深究印度的经济数据就会发现,这所谓的“印度奇迹”不过是被过度吹捧的泡沫,服务业“假繁荣”下隐藏的是制造业的无力与结构性缺陷。据CEIC数据库统计,过去十年,支撑印度经济的三大支柱全是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商务服务,贸易、酒店、交通和通信,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这三者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地位却持续被边缘化。真实情况是,莫迪引以为傲的“印度制造”完全无法撼动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所谓的制造业崛起只是纸上谈兵。而在制造业的贡献度方面,莫迪的“改革奇迹”更是乏善可陈。从2005年到2014年,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尚有16.53%,而莫迪执政的2014年到2023年则进一步下滑至13.92%。与此同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未停止下滑,2023年仅为12.84%,甚至低于1960年以来的任何水平。相比之下,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比屡创新高,2023年已达到49.8%。所谓的“印度制造”从数据上来看不过是西方的幻象而已,印度经济的本质依旧是服务业支撑的脆弱结构。尽管西方推波助澜试图将印度打造为取代中国的“全球工厂”,但现实却是残酷的。自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依赖有所降低,但印度的市场份额几乎没有增长,远远落后于越南和中国台湾。在所谓“友岸外包”策略下,印度对全球供应链的替代作用被夸大到不切实际的程度。即使在印度本土设厂的跨国公司激增,生产的产品却多是“在印度,为印度”,而非“在印度,为全球”。所谓的全球化布局,不过是西方和印度自我安慰的神话罢了。印度的制造业难以跨越的瓶颈并非短期可以突破。庞大的人口红利本应成为印度的核心竞争力,但低素质的劳动力、僵化的征地制度、复杂的劳工法案使得印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数据显示,自2020年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达到历史高点后便一路下滑,FDI流入的比重从2022年的18%骤降至不到8%。投资者对印度的信心逐渐动摇,印度经济的虚弱本质逐渐显露。在服务业支撑的经济模式下,印度还面临着巨额的财政赤字和难以为继的债务压力。莫迪政府将基建作为经济增长的抓手,大规模依赖债务融资,以至于一般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10%,是新兴市场平均水平的两倍多!高昂的利息负担不仅吞噬了印度的财政空间,也让未来的基建投资难以为继。如此高负债水平之下,印度的“超前基建”恐怕更像是悬崖边的豪赌,一旦经济失速,其后果不堪设想。印度虽在交通、电力等基建领域有所突破,但以债务堆积的基建成效能否带来长期效益,恐怕还值得商榷。当前印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高达7%,未来基建若不能带来足够的经济回报,将直接掣肘印度的财政运转,甚至使得“印度奇迹”在债务泥潭中溃败。从根本上看,印度的“经济奇迹”只是包装出来的假象。面对越南、印尼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印度的真实经济状况日渐难掩,竞争力被不断拉开差距。越南、印尼在吸引制造业外资方面大幅领先印度,它们不仅拥有开放的营商环境,还在税收、土地等政策上给予宽松优惠。而印度至今深陷结构性僵化的泥潭,FDI投资者对其制造业长远发展的信心持续下滑,所谓的“制造业振兴”已是纸上谈兵。在中美战略博弈中,中国对印度的态度不必盲目高估或低估。作为10亿人口的超大型经济体,印度的经济地位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不容忽视。然而,真实的印度经济没有“神话”中的光环。面对西方鼓吹的“印度崛起”论调,中国必须看清印度经济的“底色”与“成色”,保持理性应对的战略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