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小玲
学历:本科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毕业去向: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
东南求学路
2019年的夏天,陈小玲加入到东南大学,成为郭秉文班的一员,经过一年的学习,如愿以偿进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随后的时间里,她学习成绩优异,而且非常勤奋,专业平均绩点3.9818,绩点排名10。在校期间多次参与校内迎新志愿活动,积极参与院系秉文书院志愿管理活动,在志愿活动中收获很多,也结交到许多新朋友。
职场新征程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2023年6月,陈小玲面临着一生中的重要节点。六年前,陈小玲曾到过西藏旅游,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青藏高原的纯净之美。西藏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从此便与西藏结缘。在这个重要节点上,陈小玲决定追从自己的内心,通过了一系列的考试和面试,最终她有幸加入了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这个大家庭,并毅然选择前往去西藏的项目。
在那里,公司采取“2+1”导师带徒模式,让陈小玲在思想、业务上得到了全方位的指导与引领。她逐渐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坚定信念。
高原砥砺行
陈小玲目前主要从事综合办公室和党建工作部的工作,来藏整整一年,跟随业务师父学习业务流程,从零到一,从无到有,从最初的懵懂生疏,到现在能够较为熟练地完成工作,在此过程中,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内政工作不在技,而在心。办公室的事务比较繁杂,这就要求在工作时心要细,要善于倾听,准确了解其他部门人员的要求,高效完成协作。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内政工作对于工程单位的重要性。工作地虽然身处高原,但是“缺氧不缺精神”,她看见许许多多勇于扎根边疆的,甘于奉献西藏的前辈们,他们发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在这片雪域高原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诗篇,这也使陈小玲更加坚定坚守这一岗位的决心。
随着工作的深入,陈小玲也逐渐进入了自我检查的阶段,发现了自己许多在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公司内的工作与学校里学习完全不同,工作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有许多问题是书本中无法回答的,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走出舒适区,迎接风雨。
Q&A
Q1
您的就业去向是西藏中铁二十一局,
请问您为什么选择去西部呢?
A1
最初的动机应该是六年前到西藏旅游,与之结缘。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青藏高原的圣洁美,天之净、湖之蓝、山之雄,旅行结束后,雪域高原的那抹蓝色便在心里挥之不去,从此便对西藏有了向往。毕业结束后,有幸进入到中铁二十一局四公司,在这个新的家庭里我得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我选择去西藏的项目,就这样我踏上了通往世界屋脊的路。
工作地虽然身处高原,但是“缺氧不缺精神”,在这里我看见许许多多勇于扎根边疆的,甘于奉献西藏的前辈们,他们发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在这片雪域高原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诗篇,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
Q2
从学校的学习到单位的工作环境跨度很大,
请问您是如何进行调整的呢?
A2
西藏这边的条件无疑比内地是要艰苦一些的,首先需要面对的便是生理上的挑战——缺氧,我是比较幸运的,并没有出现过剧烈的高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剧烈运动。同时西藏这边与内地存在着一个到两个小时的时差,夏季常常晚上九十点了天还亮着,这也得自己慢慢适应。
工作后确实不像在学校那般自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面临的情况更复杂,但其实我觉得首先还是心态要好吧,因为我们是工程单位,工作的流动性很大,很多人会认为比较辛苦,跟我同一批的有很多人也辞职了,我会选择把这种流动性看成是浏览祖国各地的机会,还是比较乐在其中的。
在工作业务上,因为我们单位采取“2+1”导师带徒模式,会给你签订两个思想导师和一个业务导师,所以在工作上手方面是比较轻松的,但是自己也得主动积极,不会就问,自己也是发扬了“脸皮厚”的精神,问自己的师父、问其他同岗位的同事等等,经过快一年的上班经历,业务方面基本能够自己应对,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还将进一步提高对外沟通的能力,争取自己尽快成长。
Q3
对于学弟学妹们的未来就业问题,
您有什么宝贵的建议吗?
A3
首先,不管学弟学妹们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心态和自律是及其重要的一点。因为工作地复杂的,你可能会面临各种情况,也可能会受委屈,这时候需要你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节自身心态与情绪,去接受一切情况。
第二,学会做计划。你的上级可能会让你完成多个任务,要学会将这些任务排序,按照轻重缓急有条理处理,最好是学会将任务记录下来,多了容易忘记。第三,工作业务上要细心。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敢于走出舒适区,去看看世界其他角落,你会发现还有其他别样的风景和可爱的人。
既择路远,初心勿忘,
不问归期,勇闯风霜。
逆境何惧,心灯长亮,
终至彼岸,繁星共赏。
职言职语编辑部
图文 | 陈小玲
编辑 | 郑佳宁 刘承灿
值班编辑 | 黄仰含
终审 | 张多良
东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新媒体中心
东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2024.11.18
点击“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