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招标降低价格权重,储能“内卷”能否缓解?

科技   2024-10-31 19:19   北京  
文|储能100人


储能行业的“价格战”,终于迎来实质性利好举措。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于10月30日发布的独家消息,已有央企开发商在最近的项目招标中修改规则,风光储产业均有所涉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取的文件显示,某央企针对其拟招标的储能项目修改了评标办法——将技术评标权重、价格评标权重从原来的50%、45%,分别调整为55%、40%,商务评标权重不变。


并且,价格评分的评审标准亦发生变化。


以前,其价格评分以有效投标人评标价格的最低价为评标基准价(评标基准价得分100分),其它有效投标人评标价格的得分用线性法计算,评标价格高于评标基准价的,每高1%,其得分在满分的基础上扣1分(四舍五入,保留2位小数点),扣完为止。


修改后,评标基准价变更为:有效投标人数量超过五个(不含五个)时,以有效投标人评标价算术平均值下浮5%作为评标价基准值;当有效投标人数量未超过五个(含五个)时,以有效投标人中的最低评标价为评标基准价。


该文件所显示的价格评审标准还提出,如果投标人评标价格超出所有有效投标人评标价格初始算术平均值±20%以上,该投标人的评标价格不参加评标基准价的计算;有效投标人评标价等于评标基准价时得100分,其它有效投标人评标价格得分用线性法计算,评标价每比评标基准价高1%扣1分,扣到0分为止;评标价每比评标基准价低1%扣0.5分,扣到0分为止(四舍五入,保留2位小数点)。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上述价格评审标准的调整,是该央企下发给所投标储能厂商的招标文件中最大的变化之处。


不仅是储能领域,在风电和光伏领域,亦有央企开发商调整招标规则,尤其是针对价格权重和评标价的计算规则上。


根据《环球零碳》10月25日的报道,一些央企开发商已经意识到低价中标给自身带来的伤害,其在最近的光伏组件、风电等招标中开始修改招标规则,有些把价格权重从45%下调到35%,并更看重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产品质量可靠性、绿色供应链、履约能力等评价指标。

低价中标的行业现状


央企招标降低价格权重的背后是风光储行业苦价格内卷久矣。以储能为例,很多业内人士对于如今的储能市场这样描述:中国储能正在上演史无前例的“价格战”。

从大储到工商业储,从电芯到关键部件,都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降价。尤其是大储集采领域,今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价格不断打破0.6元/Wh、0.5元/Wh大关。电池则早已跌进0.4元/Wh时代,个别厂家甚至已报出低于0.3元/Wh的价格。


一名行业人士评论道,“储能系统0.5元/Wh已经低于成本价,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盈利。”


更为严峻的是,各环节的极度内卷,已经向下传导到供应链的每一个毛细血管。连成本占比极小的连接器也不能独善其身。“现在的报价低的让我们惊掉了下巴,根本没有利润空间,甚至连成本都支撑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存都成了问题,又何谈保证产品质量。”江苏连动电力总经理王跃林表示,“如果再放任其恶性循环,必然会导致整个产业的质量与服务双降级。”

这与一家大型储能企业负责人的观点不谋而合。“没有企业愿意赔本做工程,到了一定程度再降低成本一定是以牺牲质量或售后保障为代价。这既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事实上,低价竞标的负面导向已经十分明显。某些企业不得不偷工减料、使用劣质电池或PCS,甚至还在电池容量上做手脚。这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极大的安全隐患。


面对低价竞争,有些厂家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在各个层面降本。“从电池PACK顶盖材质更换、BMS底层BMU主动均衡变被动均衡、消防方案减配、省略除湿机到减少熔断器数量和UPS备电时间等,一个集装箱从上到下可以省下几千元到上万元。”知情人士告诉「储能100人」。


低价中标的后果谁买单?


因储能投资存在不确定性,投资商不得不压缩初始投资,导致评标规则以价格至上,技术权重不断压低,技术性能与安全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特别是早期新能源强配的储能电站大多配而不用,因此业内也有了“一块砖头放在新能源场站也能叫储能”的说法,低价配置的储能电站是否给电网调度带来安全困扰,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储能安全尤其是锂电安全,缺少有效的检测预防措施、保护设计不合理、消防不灵、无可燃气体泄放通道等,都会带来储能安全事故隐患。


目前,1个标准的block为5MW/10MWh,储能系统设备成本约0.6元/Wh,储能系统燃烧之后设备报废来计算,损失的设备金额约为600万元。

以独立储能电站为例,多数省份的容量租赁费为250-350元/kW年。以单个100MW/200MWh储能电站为例,火灾导致场站停运1个月,损失的容量租赁收益也要数百万元。

在一定程度上讲,价格和价值是正相关的。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3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电化学储能电站非计划停运占比57.25%,投运5年以上的电站能效平均降低6%以上,极大程度影响了电站的可靠性,甚至设备提前退役。低价中标还会招致哪些恶果呢?

只用很低的粗糙初步报价,不考虑细节,这样常常会导致的结果是赔本导致出现“烂尾”工程。

超低报价带来的往往是偷工减料,导致系统频繁故障,即使没有重大事故,也需要经常维护,意味着后续成本也就更高。

合理降本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低价中标带来的是“劣币驱逐良币”,腐蚀了行业追求质量、勇于创新的土壤。如何既能稳步实现储能度电成本的降低,同时又能避免最低价中标对市场秩序的扰乱,二者之间如何平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所幸,从监管者、投资商再到从业者,均认识到低价竞争对行业的损害,对行业秩序的肃清翘首以待。


令人振奋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大行业协会已经开始重典治乱,对低价扰乱市场行为出手。


首先,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定调。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在第六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特别强调: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其次,对于价格踩踏、严重内卷现象,行业协会均予以重拳出击。尤其,光伏与风电行业已形成产业自律公约。


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以“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为主题的座谈会,聚焦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过剩产能。在该会议中,限价方案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确定了0.68元/W为行业最低成本,若低于该价格投标中标便涉嫌违法。


紧随其后,在10月16-18日的2024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金风科技、远景能源、运达股份、明阳智能、三一重能等12家国内主流风电整机企业共同签署《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对低价恶性竞争作出了抵制。


彼时,对于这些行业自律公约,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企业自律,是抵制低价竞争的第一步,算是给行业立了个标杆,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和服务。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行业自律目前还是一个倡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后续执行效果还要看最新发展。而且,最低价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受技术创新和原材料价格影响很大,只具有阶段性指导意义。


更多的人认为,长远来看,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还应从产品质量标准,准入门槛,上下游利益相关方,以及招投标的规则来统筹考虑,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价格战这种低层级竞争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合理低价中标法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评标方法,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节省投资,保证投资效益。


“低价和低质量之间也并非有必然的联系,关键是要做好质量监管。一方面,招标人责任要有效落实,杜绝以牺牲产品质量的方式去谋求低价中标;另一方面,行政监督部门要尽到监管职责,对工程、产品质量做到及时有效的监管,使恶意低价中标的企业丧失生存的空间。


而此次业主方主动降低招标价格权重,提升技术评标权重,将引导投标方将投标重点转移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履约能力上来。但后续是否还有其它业主跟进?这是否意味着被戏称为“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的最低价中标现象将渐行渐远?还有待观察。



——END——

欢迎留言评论,期待您的真诚见解。
联系微信:13911315123。添加请注明身份。
内容同步入驻今日头条、雪球、网易、搜狐。
转载需授权,违者必追索。


大会倒计时140天

2025年储能行业首展


储能100人
储能产业新媒体,与您一起穿透储能迷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