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趕中國,他們決定抱團

文摘   2024-12-24 10:04   广东  

本文要點
「喂,排隊先啦!」

本田日產合併,業界人士不看好「抱團」的成效。

日本汽車製造業迎來巨震。

23日,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本田汽車(Honda)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日產汽車(Nissan)共同宣布,雙方將正式開啟合併談判。

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左)和本田汽車社長三部敏宏23日在東京出席記者會。(路透社)

雙方的目標是通過合併,實現年銷售額30萬億日圓(約1.5萬億港元)、年營業利潤超過3萬億日圓(約1500億港元)的超級聯盟。

日本放送協會(NHK)指出,本田和日產合併後年銷量總計將達到735萬輛,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消息傳出後,有網友思考合併後應該叫什麽名字。

為什麽合併?中國汽車崛起

本田社長三部敏宏表示,電池及汽車軟件創新需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創造價值,因此需共同合作。

他又指中國汽車製造商崛起、新競爭者加入,已大幅改變汽車業,集團必須在2030年前構建與其匹敵的能力。

日產社長內田誠坦言,「因為新的參與者進入我們的市場,規模經濟變得越來越重要」。

日本共同社指出,本田和日產合併,主要原因是汽車競爭領域轉向純電動汽車和車載軟件,日本車企原本引以為豪的發動機等技術優勢迅速減弱。

近年來以中國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崛起,原本憑藉高燃油效率等優勢在全球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日本汽車業陷入困境。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本世紀初,本田和日產在中國的汽車銷量佔其全球銷量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但今年這一數字呈現「斷崖式」下跌,僅為五年前的一半水平。

本田今年在華銷量大減31%,日產在華銷量減少11%。

過去四年裏,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在中國迅猛發展。

路透社稱,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似乎具備無窮的專業知識,這對所有傳統汽車製造商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

日本業界:「孤注一擲」

對於日本兩大車企的合併計劃,日本業界並不樂觀。

日產前董事長戈恩接受美媒訪問時,表示不看好兩者「抱團」,認為這是「試圖找到未來的絕望舉動」

他指出,這場合併是由日本政府出面,推動本田和日產「抱團」,以應對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

他稱兩者合併「是孤注一擲的無奈之舉,並非務實交易。兩家公司之間很難找到協同效應,沒有互補性」

《日本經濟新聞》此前撰文稱,800萬輛汽車產量,並不是代表勝利的定心丸。斯泰蘭蒂斯集團全球銷量超過600萬輛,但今年卻陷入持續低迷。

全球大型車企面臨困境

無獨有偶,在日本車企面臨寒冬之際,德國、法國等傳統汽車強國同樣面臨轉型困境。

德國大眾宣布關閉本土3家工廠加裁員3.5萬。

德國大眾87年來首次計劃關閉本土工廠,遭到工會和工人的強烈抵制。(法新社) 

平治因在中國的汽車銷量不理想而陷入困境。

寶馬汽車則因為一次昂貴的回收行動而發出盈警。

斯泰蘭尼斯美國銷情欠佳,CEO因為業績不振下台。

保時捷早前表示,在中國的需求大跌,打擊整體盈利。

通用汽車今年前11個月在中國的銷量下降了42.5%。

但這些車企都看好中國市場,積極與中國科技巨頭合作,力爭在這個全球最大、變化最快的汽車市場,奪回相當份額。

中國:汽車月銷創新高

《紐約時報》11月29日報道,中國汽車產量在短短20年間從全球產量的1%飆升至39%,這一驚人的增長速度充分體現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強勁發展勢頭。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2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汽車產銷按月及按年繼續實現雙增長,月度產銷創歷史新高。

11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為343.7萬輛和331.6萬輛,按月分別增長14.7%和8.6%,按年分別上升11.1%和11.7%。

今年首11個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90.3萬輛和2794萬輛,按年分別上升2.9%和3.7%。

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34.5萬輛和1126.2萬輛,按年分別增長34.6%和35.6%。

汽車出口方面,11月份汽車出口49萬輛,按月下降9.5%,按年則增長1.6%。今年首11個月計,汽車出口合共534.5萬輛,按年上升21.2%。

中汽協預計12月汽車市場持續向好,汽車產銷全年將繼續保持在3000萬輛以上。


綜合: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大公文匯全媒體
編輯:常伯勞

審校:京辰

往期精彩

「終於唔使用紙片餐具了!」

最能代表香港的關鍵詞是?內地民眾選了它


大公文匯
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文以載道,匯則興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