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父母的“嘴”,不仅藏着孩子一生的运势,还有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爱。
你对他说的话,终将变成他未来的样子。
作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
ID | satiryuer
吃饭的时候,说起了孩子的成绩,有人夸他乖巧懂事,成绩又好。他听完后却一个劲地摇头,说着“不行的,我妈妈说我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后来,儿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用绳子绑脚的游戏,其他孩子第一反应是拒绝,可是他在一旁一句反驳的话都没说,还要给别人当靶子。朋友看出了我的心思,说道:你就是平时对他太严厉了,让他变得胆小了。出去玩,他总是很孤僻,也会说他:你看你,性格这么闷,以后怎么办啊?
有人说:如果我们能随时让孩子感觉到想回家,那父母就是成功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归属,家是孩子铸造美好回忆的地方。如果你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那家就不能成为他救赎与成长的地方。养孩子,就要学会深深地爱他,它能构筑起孩子内心的丰盈与坚韧。电视剧《海岸村恰恰恰》中,小男孩伊准想要养一只小刺猬。“妈妈不是因为你得奖才答应的,是因为你说你想要养。”妈妈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不在乎你做什么,但是我在乎你的想法。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尊重的想法,这会让他感觉:有人在乎我,有人愿意尊重我,这样他的情感就会变得丰满起来。然而,很多的父母却总觉得:孩子还小,他的感受并不重要。父母安排一件孩子并不愿意的事情时,总觉得孩子不懂事;我们会指责孩子的行为,想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总是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不行;
殊不知,父母无意间的行为正在慢慢地将孩子推开,让他变得冷漠、孤独。父母们必须牢牢记住,凡事都要把感受放在第一位,你要让孩子感觉到:因此,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时,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一定要先对他说: “你的感受很重要,我愿意先听你说。”当孩子感受到开心时,我们去倾听他的这份喜悦,会让孩子获得双份快乐;当孩子难过时,看见他的感受,他们将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当自己的感受被重视,被接纳时,孩子由此产生安全感、价值感,他才愿意“跟随着你”。曾经有这样一个问卷调查:中小学生最渴望父母对他做的10件事。因为,父母的每一句“我相信你”,它的背后都涵盖着两层意义:二是给孩子信任,相信他能做好每一件事,尤其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一句“我相信你,你能做到!”会打破孩子的所有恐惧心理。如果一个人,每天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正面暗示,那他就能变得越来越自信勇敢,进而唤醒最强大的自己。“我相信你”这句话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感觉,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内心强大。她的女儿小时候唱歌很好听,被很多人夸过有唱歌的天赋。于是,她不停地告诉女儿:“妈妈相信你,可以的。你平时都表现得那么好,这样的表演一定能拿下。”在她的鼓励下,女儿有了信心去参加,没想到还获了奖。当孩子想要参与一个活动时,父母不要去打击,而是给孩子信任感,告诉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当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情却屡屡失败时,不要批评他,而要告诉他:我们的信任和鼓励,会滋养孩子的内心,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那样他就在遇事的时候不会退缩。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探索世界之前,需要有安全感做保障。”这样的安全保障是指:孩子在遇到危险和困难时,父母能成为他们的依靠,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人爱着。孩子在学骑自行车时,因为害怕摔倒而退缩时,父母一句“别怕、有我在”就能让孩子赶走内心的恐惧,变得勇敢起来;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站在一旁唯唯诺诺地不敢还手时,父母一句“别怕,有我在”会照亮他内心所有的底气;
“别怕、有我在”这句话,它就犹如一种安全感的传递:
当孩子感到恐惧时,这句话就是一道安全的屏障,击退孩子内心的不安。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这句话就像父母坚实的肩膀,让孩子感受到怀抱和温暖,从而变得更勇敢。
这还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承诺,让孩子面对无助和委屈时,找到能够保护自己的人。
在山东聊城的一位老师,因为霸凌的事件让她的学生感到恐惧和害怕。因为这件事,她对全班学生喊话:“当你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勇敢一点,大胆一点,不要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我在,你怕什么”!有了她的这句话,班里的学生不再畏畏缩缩,做人都勇敢了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苏珊·恩格尔在其研究成果总结中曾提到:“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少会通过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探险来收集信息。”电影《怦然心动》里有这样一幕:主人公朱莉的父母经常吵架,这时候朱莉就会吓得哇哇大哭。妈妈则告诉朱莉,自己其实非常爱爸爸,因为他的坚强善良。他们的言行给了朱莉一剂“安慰剂”,告诉她;无论父母做什么,都依然是爱你的。”是啊,当家庭产生矛盾的时候,孩子是最恐惧、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可是,很多父母却无意间将孩子拉入到“父母的战场”。夫妻两人吵架,妈妈看见孩子,就一顿抱怨:都是因为你,我才受苦。妈妈工作上不顺心,看见孩子就吼:你能不能懂事一点……这些本该和孩子无关的事情,却给了孩子不同程度的负罪感。有一位网友说:小学时,因为经常和女生一起跳皮筋,被别人嘲笑,就连老师也觉得他有错。直到一位培训机构的老师看见了他的痛苦,对他说了一句:“孩子,这并不是你的错。”“孩子,你没有错!”这简单的六个字,会让孩子感受到:让家庭与孩子产生正能量情感连接,孩子才有爱的能力。然而,很多父母一直都无法接受孩子犯错,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批评、指责孩子。可是我们发现:太严厉的父母,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他说,小时候家里丢了一百元钱,爸爸冤枉他,说是他偷的,不仅对他一顿打骂,还罚他跪了一下午。事情过了一个礼拜,钱在床缝里找到了。可是,父母没有一个人对他道歉。这件事在他心里记了很久,以至于后来他对父母都变得很冷淡,不愿对他们敞开心扉。“犯错不只是学习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人们学习或者真正做出创新的唯一机会。”
当孩子犯错后,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斥责孩子,而是要蹲下来,问问孩子:“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在关注孩子的情绪;知道原因后,先不要急着责怪孩子,说一句“没关系,妈妈也会做错事”,这是在告诉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一套流程,让父母在温柔中与孩子和解,让孩子在错误中培养严谨的心态。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父母的“嘴”,不仅藏着孩子一生的运势,还有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爱。你对他说鼓励的话,他就会发挥出内心最大的潜力去对抗未来;你对他说充满安全感的语言,他就会在全世界面前去爱你;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给孩子传递爱,成就他,让他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图片:千库网。 - 赠书福利 -
内容简介
"你的孩子“顶撞”过老师、家长吗?
孩子“顶撞”行为的背后,折射出了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
你怎么看待孩子“顶撞”的行为?
本书作者悦兰,凭借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结合她在商业思维及家庭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细腻解读了孩子“顶撞”行为的本质。作者指出,“顶撞”并非简单的叛逆或无礼,而是孩子对独立思考、自我表达的需求,以及对**合理性的质疑和探索。
作者坚信,那些敢于挑战常规、勇于表达不同意见的孩子,往往具备成为未来杰出领导者的潜力,甚至有能力改变世界。她倡导,家长应该用爱和理解去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通过鼓励和赞美去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致力于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作者的儿子小有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在一个鼓励创新与个性发展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以优异成绩获得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和艺术史双学位,并成为一名出色的创业者。小有的故事有力地印证了作者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分析了孩子“顶撞”行为的动机,还深入探讨了家庭“赏识教育”模型,以及如何将商业思维和创新精神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是一本旨在为父母提供教育新思路的实用性读物。
活动方式:
①关注“厦门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②点亮“在看”并参与话题互动留言
#你最赞同的育儿观#
截至1月14日10:00,小编将抽取3位粉丝的走心留言
送上《给孩子“顶撞”的勇气》一本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厦门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及阅读推广,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为在看文章的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