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丹霞冠岭南”。广东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位于韶关市浈江区与仁化县交界地带。丹霞山总面积292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面积180平方公里。
北纬25°横贯而过的丹霞山,是全球低纬度最大面积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自1988年开发以来,丹霞山先后被列入和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的“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以其独绝的自然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成为广东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
独绝的自然美
“此方定是神仙宅”。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命名地,是全球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研究最充分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最大沉积厚度超过4000米的白垩纪红层盆地,受燕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内动力作用被抬升;断层纵横的丹霞盆地,经过千百万年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差异风化等外动力作用,发育到壮年晚期的丹霞山地貌由600多座相对高差50米以上的山峰、岩堡、石墙、岩柱、穿洞、天生桥组成。最低点浈江河谷海拔50米,最高峰巴寨海拔619.2米;东部群峰僧帽峰(人面石)海拔462米,丹霞山主山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最高点海拔409米。
自1928年冯景兰命名“丹霞层”、1939年陈国达命名“丹霞地形(1954年地形改称地貌)”以来,经过吴尚时、曾昭璇、黄进、彭华等一代代丹霞人的研究,以广东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成为一种为公众广泛认知的地球面貌。
“绝境方知在岭南”。丹霞山区系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属珠江流域北江-浈江水系,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高度离散的壮年期丹霞地形、纵横发育的沟谷溪流、面积广大的赤壁丹崖,为各类动植物特别是崖壁植被、岩栖动物的生存和演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
厚重的人文底蕴
丹霞山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丹霞山古称韶石、韶石山,是舜韶文化的主要承载地。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在此奏韶乐、命韶石,韶州、韶关因此得名。浈江右岸有新石器时代的鲶鱼转遗址。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溱水》载:“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唐宋以来,张九龄、韩愈、余靖、苏轼、杨万里、李充茂、屈大均、廖燕、袁枚等历代文人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赞美诗文。
明清至民国时期,古山寨与古村落遍布全境。北宋至民国时期,摩崖石刻、岩画200多题。2013年,丹霞山摩崖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有鲶鱼转遗址、雪岩与石乳泉、细美寨、狮子岩庙遗址、丹霞山塔墓群;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锦江岩画、金龟岩庙遗址、涌泉岩庙遗址、穿窿岩庙遗址、打锣岩庙遗址与古道等,以及数量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