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千年桃坪羌寨、充满藏式风情的丘地村街道,活蹦乱跳的高原冷水鱼、漫山红彤彤的苹果......在阿坝州理县,一幅幅和美山村图跃然入目......
11月7日,参加“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的中央省市媒体记者走进阿坝州理县,感触当地着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引领老百姓增收致富,赋能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
古尔沟镇丘地村藏式风情街。高寒 摄
初冬时节,群山环绕的古尔沟镇丘地村仿佛一个世外桃源——雪山、彩林、藏式风情街......行走其间,静谧、祥和、惬意......
据了解,丘地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搬迁村,新环境成就新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和地理位置,我们确定了牦牛养殖、水电开发、旅游服务三大产业。”丘地村党支部书记孙建东告诉记者。
乡村旅游,是丘地村近年来发展的新引擎。丘地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嘉绒藏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2022年开始,浙江东西部对口协助项目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丘地村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包括入村口景观、墙面美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业产业园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让丘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丘地村已构建起以民俗观光、乡村休闲、品藏餐、住藏房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乡村旅游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孙建东说,目前村集体经济收益达97.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300元,村集体资产达2000余万元。
在海拔2000米的薛城镇甲米村,又是一番别样景致——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溪水淙淙,昼夜不舍,50口长方形养殖池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是阿坝州第一家规模化冷水鱼养殖基地。
冷水鱼,指的是生活在低温环境中,如山涧溪流中的鱼类,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0摄氏度。近年来,冷水鱼在雅安、都江堰等地的产业化发展较快。而甲米村地处高海拔地区,丰富的冷水资源和独特的海拔环境,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来到甲米村之前,我们已经在重庆利用溶洞冷水资源养殖了了5年冷水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基地养殖企业四川冷水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旭波说,有资源禀赋,有技术经验,也有销售渠道,甲米村的冷水鱼产业很有潜力。
薛城镇甲米村高原冷水鱼养殖基地。高寒 摄
据了解,在确定发展冷水鱼产业后,甲米村发动群众恢复36亩水毁地,签订每年4万元,每5年递增5000元,租期30年的土地流转协议,变弃土为“聚宝盆”,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8月,首批6万尾虹鳟鱼苗正式投放,预计生长36个月后销售,实现年产20万斤冷鲜虹鳟鱼。
薛城镇党委书记雷浩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本地丰富的藏寨旅游资源,配套冷水鱼餐饮产业,推进农旅融合。”
在桃坪镇,农业产业和羌族文化紧密结合,农文旅互动,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今天收到了600斤苹果订单。”正在装箱发货的桃坪镇佳山村果农龙朝志笑着说,“这些苹果将发往全国各地。”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桃坪羌寨。高寒 摄
佳山村是当地有名的果业园区,有超过1000亩地的果树种植面积,产出的苹果、车厘子、脆甜李深受省内外游客喜爱。
在佳山村的对面,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桃坪羌寨,近年来成为四面八方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据介绍,桃坪村以桃坪羌寨景区为核心,不断深化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致力于构建一个集农业采摘体验、民族文化观光体验、休闲康养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体系。
2024年1—10月桃坪羌寨接待游客126882人次,门票收入255.42万元,带动桃坪全镇水果收入3904万元,蔬菜收入523万元,牲畜收入895万元,旅游收入约1.2亿元。
桃坪镇、古尔沟镇是理县因地施策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案例和缩影。近年来,理县按照“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的“12345”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依托独特优质的生态资源,聚力改革创新,将乡村旅游作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强大引擎,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