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之声》|《十七棵松的故事》

政务   2024-11-02 17:59   云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期小播音员简介

李筱可,曼来中心小学四年级(3)班学生。她是一个充满活力、喜欢思考、积极向上的女生,对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各位听众,您好

欢迎收听FM88.5兆赫

元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儿之声》

讲红色故事,润少儿之心

今天,一起来听小播音员带来的

《十七棵松的故事》

在江西省的瑞金市叶坪乡,连绵的群山默默护卫着一个被称作“红军村”的小村庄——华屋。

华屋是一个自然村,属叶坪乡黄沙村。因整个村子的村民都姓华,故称华屋,当年只有43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军参战。

只见村后有一道后龙山,成弓状形环抱着整个村庄。在它的背脊上长着一片茂密的林子,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17棵顶天立地、直指苍穹的青松。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在扩红队的唢呐、山歌声中,华屋村17名青年先后参加了红军,他们中最小的华崇宜年仅15岁,还是宝宝仔呀!部队马上就要转移了,父母深知儿子此去定会有流血牺牲,种棵树吧,树有根,如果人“光荣”了,树还在,见树如见人啊!

天刚蒙蒙亮,父母扛着钁头,带华崇宜登上后龙山,在山坡上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移栽了一棵青松。

脚踵接着脚踵,另外16名青年也相继上山来栽树。后龙山是祖山,他们要在祖山上罩一片浓浓的绿荫,立一面飘舞的旗帜,告诉后人华屋曾经有17名青年去当红军了。青松常在,革命必胜!

原华屋村苏维埃主席、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文书的华质彬,是第一个参加红军的华屋人,也是全村送郎当红军的领头人和最年长者。但由于整天忙于工作,他竟没能来得及在出征前种一棵青松。

1934年10月的一天,华质彬随部队长征离家这日,天降大雨。他反复叮嘱妻子照看好孩子,照看好家。说罢,戴上斗笠、披挂起蓑衣,和部队一起冲入倾盆大雨之中。9岁的儿子华丕恢追出门外,大声哭喊着:“我要爸爸!”却见华质彬的身影早已消失在雨帘里。这次湿淋淋的别离,竟成为华质彬与华丕恢母子的生死诀别,后来他不幸牺牲在长征途中。 

华质彬虽然没有参加这次栽树,却是华屋人心中的一棵青松!山上有17棵青松,华屋人心中,永远有18棵不老的青松。

日复一日,17棵青松长高了、长壮了。它们经得起风霜,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它们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俯瞰着家园。

然而,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17位参加红军的青年全部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为让战死他乡的亲人魂归故里,乡亲们把17棵青松视为17位烈士的化身,在树旁建起了一座纪念亭,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年龄、部队番号和牺牲时间,并把在风霜雨雪中傲然耸立了80多年的17棵青松命名为“信念树”。

人就是树,树就是人。每逢烈士纪念日,乡亲们都要来到“信念树”前,挂红纸、点红烛、系红绸,以特有的方式祭奠先烈。


分享感言

读了《十七棵松的故事》,我倍受感动。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的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编辑:方瑾瑞

初审:周   馗

复审:刘政佳

校对:普文才

终审:杨建斌

热情元江
元江花果城、避寒养生地、中国萨王纳,传播正能量,建设美丽元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