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顶山下,淄河岸边,地处源泉猕猴桃主产区核心地带的麻庄村,现有猕猴桃种植户400多户,种植面积近2000亩。在过去的十余年间,猕猴桃特色种植让许多村民的家底变得越来越殷实。
村民李效举是《麻庄记忆》的编撰者之一。76岁的他,见证了家乡从昔日的贫困村变身为如今的富裕村。他回忆说:“从种植玉米、小麦到种植‘碧玉’猕猴桃,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间,一只小小的猕猴桃福荫了当地几代人。”
从古至今,麻庄村一直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小山村,只要不下雨,啥庄稼也收不着。如今,依托当地猕猴桃这一“大产业”,麻庄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2万元,当地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近年来,当地政府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主题,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麻庄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
完成“净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后,在过去的两年间,麻庄村依托美丽宜居的乡村新风貌,进而搞起了产业振兴。
李鹏介绍,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麻庄村成立了淄博唐槐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种植桃树、西瓜和时令蔬菜,并注册了“唐槐树下”果蔬品牌。经过一番努力,眼下合作社出产的果蔬已远近闻名,2024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超10万元。
“唐槐树下”,名从何来?原来,在麻庄村,有一棵古槐。据《麻庄记忆》记载,自唐朝至今,这棵古槐已有近1400年历史。为了开拓乡村美好未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村民巧借“唐槐”的美好寓意,成立了村合作社。
“下一步,麻庄村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麻庄记忆》的出版,不仅是为发展乡村旅游做好铺垫,更是为了在时代的变迁中留住乡村的根与魂。”李鹏说。
村史,为乡村述史、为乡愁立心。《麻庄记忆》既激发了村民以村为傲、为史自豪的文化自信,又让村民能回望村庄旧事、家风家训等日月悠长的点点滴滴,记住自己的“根”。它更像是一颗种子,播下之后,期待根深叶茂,迎来新时代乡村文明的蓬勃春天。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我们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涛
责任编辑:王文杰 一级审核:唐青
二级审核:张吉宝 三级审核: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