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四川经济日报》刊发文章《2024年,预计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1%、17.8% 绵阳为四川挺起经济大省工业“硬脊梁”贡献力量》,报道了绵阳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坚持工业挑大梁,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7位、较上年提升9位,实体经济根基更加坚实,为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贡献了力量。报道全文如下:
2024年,预计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1%、17.8%
绵阳为四川挺起经济大省工业“硬脊梁”贡献力量
走过春夏秋冬,历经风雨彩虹,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瞬间,定格了绵阳不平凡的2024年。
在1月16日开幕的绵阳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绵阳市市长李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左右,保持全省领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16.7亿元、增长7.5%,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前列。
绵阳是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川渝第三城,肩负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历史使命。绵阳还是全国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产业发展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坚决挺起经济大省的工业“硬脊梁”,绵阳作为全省经济大市,在其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2024年,预计绵阳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1%、1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坚持工业挑大梁,绵阳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7位、较上年提升9位,实体经济根基更加坚实,为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贡献了绵阳力量。
看四川工业“硬脊梁”中的绵阳力量,除了看数据,还要看不断涌现的、具有绵阳辨识度的工业领域标杆性成果、标志性产品:58所研发的机器人已在长虹开展场景应用,长虹入选全国国企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中广核技“绵阳造”的“质子治疗装备”成功下线,中玖闪光E-FLASH放疗系统通过型式检验……
看四川工业“硬脊梁”中的绵阳力量,还要看绵阳着力“5+8+2”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的亮丽成绩:5条全省以绵阳为主要承载地之一的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增长20%,新增国省级产业集群9个、创历史新高,6个产业入选全省产业新赛道、数量居全省第2位。
看四川工业“硬脊梁”中的绵阳力量,更要看绵阳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全省、全国推广:绵阳作为西部唯一一座城市,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市级地方政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一线纾困”专项行动入选工信部2024年“强化企业服务 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并在全国宣传推广;省政府新闻办为绵阳举办“智改数转”(市州)专题新闻发布会。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四川坚决挺起经济大省工业“硬脊梁”的大局中,绵阳主动扛起经济大市责任担当,坚决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决策部署的成效,放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检验,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绵阳立足全市发展实际,依托科技城优势,不断增加工业经济的科技“含金量”和转型“含绿值”。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全国前列、全省第二,位列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第15位,连续两年上榜“中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2%,预计2024年全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增长15%以上,新增国省级绿色工厂11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
绵阳在全省率先发布“低空经济20条”,获批建设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入选国家产融合作延续试点城市。深化“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3个国省级开发区获评全省优秀开发区、居全省第2位,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跃升至国家高新区第41位、居西部第5位。2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500强,10家企业入选全省企业100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家,均居全省第2位。
绵阳创新举措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成立“智改数转”工作专班,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宣传培训,举行相关活动42场次,累计覆盖超5000人次,为市内外近3000家企业提供“小快轻准”数字化转型方案。聚焦“两重”“两新”领域,储备实施设备更新项目359个、总投资251.9亿元,其中已实施项目316个,9个项目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绵阳市入选全省首批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市,江油市入选全省工业技术改造试点县。
绵阳建立实施工业企业“一线纾困”长效机制,揭牌运行“企业之家”平台,累计收集问题1471个,办结1436个,化解率达到90%;开发“园区e贷”等集群金融产品,新增资“制惠贷”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累计完成“制惠贷”放款近3亿元、居全省第一,“应急转贷”放款金额近8亿元、同比增长52%,全年累计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上支持资金6.04亿元,创历年新高。
岁末年初,承前启后。绵阳工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2024年11月,省长施小琳在绵阳调研时表示,绵阳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丰富、大院大所众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基础坚实等比较优势,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4年12月31日召开的中共绵阳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体制机制,积极争创省级新质生产力试验区。将聚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特色优势产业,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构建协同推进建圈强链机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和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蓄势之年。绵阳将集成发力建圈强链,加快建设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加快壮大新型显示等7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无人机等11个省级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以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绵阳图景贡献更多力量。
内容来源:四川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