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投资热”降温,下半场转向“应用落地”

文摘   2024-10-29 23:15   江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模型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然而,尽管大模型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却面临着重重挑战。加之资本市场对于长期投资回报的期待大模型商业化进程的缓慢之间的矛盾,资本的耐心似乎正在逐渐消退。


大模型时代的到来


2022年,OpenAI研发的ChatGPT-3.5问世,以其多任务处理能力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标志着大模型时代的开启。趁着ChatGPT引起的热潮,国内高校及各大公司纷纷启动了自家大模型产品的研发。

经过两年左右的发展迭代,国内外已有百余家公司推出了自家的大模型产品。

国内有:

  • 互联网大厂:阿里-通义千问、百度-文心一言、字节-云雀
  • AI四小龙:商汤-日日新、旷视-旷视太乙、依图-天问
  • 初创企业:月之暗面-Kimi、智谱Ai-智谱清言、零一万物-Yi系列

国外我们耳熟能详就有:OpenAI的ChatGPT、Google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Meta的LLaMA等等。


大模型赛道下半场


大模型的大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丰富性,同时也代表了其背后需要的大量资源和算力的消耗

以零一万物大模型Yi为例,Yi-Lightning模型训练使用了2000张GPU,花费了一个半月,花费了三百多万美元,而这成本仅为马斯克大模型Grok训练成本的1%~2%。

至2024年,全球大模型共1328个,美国占44%, 中国占36%。每个大模型的背后基础模型的训练都是巨量的花费,在这种消耗下,金钱就是进入这个赛道唯一的入场券。可是现在大模型技术的进展却与预期差距很大。投资人投入入巨额资金后,何时见效尚未可知,这也引起大多数投资人的焦虑心理。
投入产出商业化技术方面来看:
  • 巨额投资与收益难匹配:大型科技公司、股票投资者及风投机构向AI投入巨额资金,却难获预期收益,恐生金融泡沫。红杉资本合伙人指出,以当前投资成本计,要使 AI 投资获50%收益,需赚6000亿美元,此巨额收入短期难以达到。

  • 商业化难题:AI技术理论前景广阔,然众多 AI 企业商业化举步维艰,盈利路径不明,致资本与市场对 AI 耐心渐失,泡沫破裂风险存焉。

  • 技术瓶颈:AI大模型虽具强大生成与识别能力,技术瓶颈仍显,尤以推理能力与理解深度为甚。其模型复杂,运作机制难释,其“不可解释性”,在医疗、金融等高风险领域存在信任危机,且“AI 幻觉”频现亦令人困扰。

  • 数据依赖与隐私问题:AI大模型倚赖海量数据,然数据易存偏差与歧视问题,且随数据隐私法律趋严,数据获取及使用门槛升高,成AI商业化拦路虎。

为了抢先商业化,5月份时国内多数大模型厂商开启了API降价战,纷纷宣布API调用价格下降80%~99%,每百万token调用花费1元,可以粗略认为大模型回复百万字仅花费1元。
另外,百度李彦宏 2023 年多次提及大模型应“去内卷化”,强调 AI 原生应用重要性,指出中国虽大模型众多,却缺相应原生应用,呼吁业界专注开发百万计AI原生应用,而非仅追求 100 个大模型发展。
目前,大模型行业的关注点已经从模型的开发转向了应用的实际落地。无论是拥有强大背景的大模型公司,还是新兴的初创企业,都在努力推动应用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应用,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槿墨AI
产品服务

结合大模型通用知识及在交通、社会治理、安全生产、自然资源等行业领域的知识,深入业务场景,精确捕获用户意图,为用户提供智能问答、数据分析、报表生成、工作任务理解与执行等一系列服务

📞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点击下方链接与我们沟通洽谈

🗨️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给我们留言



槿墨AI
开启探索人类未来命运的旅程,拥抱如槿似墨的无限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