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六十九)丨传热学界领航者,智献辉煌扬赞歌,重温教授科研路!

学术   2024-12-20 12:02   陕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旨在构建全国高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科学家精神大家谈”青年研究生宣讲平台建设,继承和弘扬各学科领域学术大师的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活动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核心命题,联合100余所高校研究生媒体共同参与活动,持续100余天网络接力,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讲述一个或多个本校本地的科学家事迹,通过讲述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团结协作、奖掖后学的动人故事,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

今天,活动主题第六十九期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

西安交通大学

共同聆听资深科学家陶文铨院士

以毕生心血铸就的科技创新与报国情怀



重温西安交大教授科研路


岁月磨砺

初心如磐照亮科研长征路

勤勉不辍

躬身实践诠释科学家精神

科研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长征

从无知的深渊中打捞真理

用知识的火炬引领前行

在这片智慧星光点点闪耀的时空中

我们追随前人的脚步

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

与璀璨的科学巨匠并肩而行

共同面对挑战

感受他的抉择与坚持


人物简介



陶文铨,1939年3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工程热物理学家、数值传热学专家,为我国数值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带领团队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



掷地有声的话语


“交大迁到哪里,我就考到哪里!”

上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西迁之路。此时刚刚读完高中的陶文铨毅然报考了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成为交通大学西迁后第一批来西安报到的学生。当后来人问起为什么要报考交通大学?陶院士说:“一是被交大毕业的钱学森先生的报国事迹深深打动,坚定了去交大读书的决心;二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可以去发电厂工作,对当时的年轻人而言,是件很新颖、很有吸引力的事情。”


陶文铨院士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


怀揣一腔热情,1962年本科毕业后的陶文铨选择继续深造,攻读传热学专业研究生,由于成绩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陶院士赴国外进修,为期两年。“当时就想着学点新知识,回来建设祖国。我就像一块干海绵被放进了水里,努力地汲取知识。”陶院士回忆,“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把科研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念。”


叫我陶老师就好


“搞好科研和教学工作,首先要热爱所做的事情,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做好研究、做好教师最重要的要求。”


陶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冯康教授的事迹


兴庆校区的1300阶梯教室是陶文铨老师固定上课的地方,教室里有367个座位,但每节课却总是坐不下。前前后后有多少同学参加过陶老师的课程,他自己也说不清。每次上课,陶老师都会提前到达教室,和学生张罗着摆出20张准备的小马扎,供那些座位坐不下的同学使用,久而久之,教室里的小马扎成了陶老师课堂的一道标志性风景。每次课前,他都会更新自己课程的讲述内容,不断加入最新的科研动态和自身体会。陶老师认为,现在专业里面追求的就是与时俱进,就应该把这几十年的发展融入到里面去,不断地改进。


陶文铨院士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陶文铨从教50多年,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奖无数,荣誉满身,“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都成为了陶老师教育事业的一个个注脚,但当人们与他交谈时,他总是习惯性将这项殊荣头衔一一摘掉,并亲切地说:“叫我陶老师就好,陶教授、陶院士都没陶老师好。我的学生都叫我陶老师。”五十余载春去秋来,日头透过窗户在兴庆1300教室里洒下长短光影,学生们走了一批又一批,手头的教案改了一遍又一遍,那西装笔挺,胸前挂着眼镜,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依然是我们敬爱的那个陶老师。


陶文铨院士获国家首届教学名师奖


唯初心与国家不可辜负


“我们只想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使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能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而且有话语权,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1979年11月美国圣母大学杨光祖教授来校讲学时与部分热工教师合影(左起第4人为陶文铨老师)


陶文铨攻读研究生期间,在导师杨世铭教授的邀请下,海外任教的杨光祖教授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讲学。杨光祖教授讲述了国际社会近十年间传热学的发展,尤其是数值传热学,令陶文铨大开眼界。后来陶文铨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学习了解当时最先进的传热理论,并对数值计算相关的传热学课程格外留心。


2010年11月在导师杨世铭先生家中合影


回国后,陶文铨继续从事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两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在国内传热研究领域开创了许多个“第一”。1986年,他在西安交大热工教研室开办了我国第一个数值传热学学习班,这是国内对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等领域研究的首次引入。1988年,陶文铨编著的《数值传热学》在西安交大出版社出版。


陶文铨院士、何雅玲院士与团队


1996年,陶文铨牵头组建热质传递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随后创建热流中心,开展复杂热质传递问题数值预测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陶文铨团队提出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重要工业领域,团队主持开展的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课题,使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从受到钱学森事迹感召投身科研的热血青年,到如今头发花白仍在躬身研究的耄耋院士,几十项发明专利,数百篇高水准论文,一个个荣誉头衔,是陶文铨对科研初心的不断践行。


陶文铨院士、何雅玲院士与团队


西迁精神诚可贵

创新犹待后来人


“我今年85岁了,如果我培养的学生比我还差,我就完全失败了。一定要年轻人往前走,这个团队才有希望。”


一年365天,除了除夕给自己放个假,陶文铨几乎全年无休,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在陶文铨看来,自己正是从西安交大的“西迁精神”中汲取了能量。“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西迁精神’是潜移默化的——那时候,看到很多老先生这么做,我们也就这样做。”陶文铨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如是说。


陶文铨老师在指导研究生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陶文铨认为,创新意识应该从小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要培养对创新的信心。“创新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从0到1的创新很难,但从1到1.1,再到1.2,也是一种创新。形成了创新思维,就有了信心,才会取得更大的突破。我们要为年轻学者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于自己带过的学生,陶文铨更加注重对创新思维的保护,希望提出更多活跃的想法,不拘泥于陈规,勇于着手改变现状,从而迸发出更强的创新活力。

学海无涯扁舟渡,书山万重敝履登。从交通大学来到西安后报道的第一批学生,到如今被誉为传热“泰斗”的陶文铨院士,五十余年间始终不变的是陶老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与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陶老师曾谦虚地自诩为“西迁大树上长出来的一片小叶”,但我们都知道,他的这一片西迁大树的小叶,早已成为了“西迁精神”的常青藤,成就了满园桃李,为我们国家的传热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耄耋院士赤子心,传热传业亦传情,接过陶老师的接力棒,西迁精神在我们的身上将继续闪耀光芒。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让我们以科学为媒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

肩负时代重任,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南京农业大学

下一段科学家故事,由你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

发起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

本期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会

本期承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微信平台


END

「出品 /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新媒体工作室」


图文来源 /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

西安交大新闻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科技网、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央视新闻

封面设计 / 立鹤

编辑 / 猕猴小红桃 立鹤

责任编辑 / 蒹葭 一昂羊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

围绕中心、服务发展
传递资讯、交流思想
凝心聚气、成风化人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官方公众平台,发布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