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市场投资波动加剧的当下,内地投资者却蜂拥至香港购买储蓄险,给香港的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客户现在更看重的是资金的安全,而非收益率的高低,是7%还是5%他们并不太在意。”近期,多位香港保险界的代理人透露了内地投资者的新偏好:从昔日的重疾险转向储蓄型保险。
香港保监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内地访客购买的个人人寿产品中,终身寿险、危疾和储蓄寿险的占比分别为59.1%、29.4%和3.4%。
从新增保单保费来看,终身寿险、储蓄寿险和危疾的占比分别为79.7%、12.1%和2.7%。显然,终身寿险和储蓄寿险等具有强烈储蓄特性的险种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保费占比超过九成,这充分反映了内地居民对于储蓄的强烈需求。
近年来,内地投资者纷纷涌向香港购买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地打破刚性兑付后,居民寻求资产避险的一种选择和替代。两地利率的差异成为了资金流动的主要驱动力。对此,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趋势将对香港的保险机构构成冲击。尽管保证利率很低(普遍在1%以内),但预期利率却相当高(通常在6%-7%之间)。在海外市场投资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内地投资者大量购买储蓄险,这无疑给香港的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从数据透视:内地访客购买香港保险储蓄意向显著,但上半年投保略有降温。香港保监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地访客的新增保单保费较去年同期下跌6.9%,降至297亿港元,其在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中的份额也由31%下滑至25.7%。这一降幅主要归因于去年二季度的高基数效应。具体来看,2023年内地访客新增保费分别为一季度的96亿元、二季度的223亿元、三季度的150亿元和四季度的121亿元。全年合计,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个人人寿产品新单保费约达590亿港元,同比激增27倍,仅次于2016年的历史高峰。
进入2024年,内地访客新增保费保持相对稳定,第一季度为156亿元,第二季度为141亿元,上半年合计297亿元。从季度表现来看,较为平稳。在整体市场中,上半年内地访客投保的保费占全港新单保费(1159亿港元)的25.7%,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显示出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市场的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投资者的保险产品类型选择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据一位市场分析人士透露,香港保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疾险,亦称危疾;另一类是理财型产品,主要为分红型的终身寿险。过去,重疾险保单数量曾占据港险市场的三分之二,保费占比一度达到百分之十几,但如今重疾险的保单数量仅占30%左右,保费占比更是缩减至3%上下。
从保单数目来看,终身寿险和储蓄险在近年来大幅增加。以2019年上半年为例,按新单保单数统计,内地访客购买的重疾险数量占比为58%,而终身寿险占比达到33.4%。在保费方面,按新单保费统计,终身寿险的保费贡献最为显著,占比高达79.7%,储蓄险的保费贡献占比为12.1%,相比之下,重疾险(危疾)的保费占比仅为2.7%。与2019年同期相比,彼时重疾险排名第三,保费占比还高达11%。
高收益是吸引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储蓄险的主要原因。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内地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持续走低。根据监管要求,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已降至2.5%。与内地同类型产品不同,香港储蓄类产品的特点是保底利率较低,但预期收益率较高。有保险经纪人向媒体透露,近年来香港保险的预期收益率基本在6.5%~7.2%之间波动,然而其保证利率普遍很低,大多在1%以内。能否达到预期收益主要受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此外,要实现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保单通常需要长期持有。以某公司的一款热门产品为例,如果只考虑保底收益,保单需要近20年才能回本。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香港保险的收益甚至可能低于活期存款。香港保监局公布的各公司分红实现率(即实际的分红与产品说明书演示的预期分红之比)显示,几乎没有一家公司能实现所有产品100%的红利实现率,通常在85%到90%之间。不过,也有一些公司的产品分红实现率波动巨大,例如保诚保险披露的2023年分红实现率,最低仅为17%,而最高则达到162%。
香港保监局在其官方网站上举例提醒消费者:一份分红保单的利益说明文件可能会预期10年后的总现金价值(包含保证及非保证利益)达到10万元,但其中高达9万元是非保证利益。这意味着,当投保人在10年后选择退保或保单期满时,其可获发的总金额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仅有1万元(即保证部分),也可能高达10万元或以上,甚至更多。因此,投保人在阅读利益说明文件时,应审慎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收益波幅。
此外,香港保险市场的环境与内地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一位非银行业分析师指出,香港保险的告知要求明显高于内地。在香港,投保人不仅需要如实回答投保单上所询问的问题,还需要主动告知任何可能影响保险人是否承保或是否增加费率的“重要事实”。如果投保人未能准确告知这些信息,那么在理赔时就可能出现争议或纠纷。而一旦出现纠纷,投保人通常需要亲自前往香港进行解决。
同时,购买香港保险还必须充分考虑资金 出入境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支撑香港保险高收益的底层资产主要是美股和美债。在底层资产方面,香港保险公司与内地保险公司存在巨大的差异。在香港,保险公司投资标的的限制相对较少,可以将一半以上的保费收入投资于股票,并且可以投资海外市场,包括美国、英国和亚太市场等。而在内地保险行业,理财险更加注重规避风险,其资产配置主要以人民币债券为主。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限定于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不动产等,并且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不得超过20%。
关于香港分红险的投资策略及其影响,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此前,由于美联储采取的激进加息政策,香港保险公司纷纷抓住了机会,锁定了利率超过5%的美国10年期国债。同时,外围资本市场的持续向好也助力香港保险公司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一度呈现出“大跃进”的态势 。
有熟悉香港保险市场的业内人士曾向媒体透露,在股市和债市双牛的市场环境下,香港保险公司几乎没有任何担忧,只有欢呼和庆祝。在这种资产端的支持下,负债端可以大胆地狂飙突进,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创新。然而,这种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也在悄然酝酿着风险。
随着全球市场波动的加剧,保单收益率的波动性也在增大。更为关键的是,香港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正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一位香港保险公司的高管表示,尽管香港保险业以前以低保证利率著称,但近年来,为了吸引客户,一些保险公司推出了高收益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并成功吸引了大量内地客户。然而,如果实际收益率长期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那么这些保险公司也可能会被消费者抛弃。因此,在投资端,保险公司仍然需要尽可能争取高收益,以提高分红的兑现率。
但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投资失败甚至亏损。当前,已经不再是纳斯达克指数、美元等都在高位冲刺的阶段了,保险公司在投资端可能会面临瓶颈。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大量内地客户购买储蓄险后,保险公司为了确保能提供较高的预期回报,可能需要调整投资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优质、回报率更高的资产。然而,中小保险公司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更难以承受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冲击,而且在专业投资团队上可能相对较弱,对于大规模调整投资组合的应对能力有限。
此外,该人士还提到,内地客户购买的香港储蓄险基本上都是美元或港币计价,汇率波动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赔付成本。如果人民币对相关外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在资产换算和赔付时面临损失。中小保险公司可能缺乏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和专业人才,难以应对复杂的汇率风险。
尽管储蓄险的热销在近两年才发生,但目前香港中小保险公司的危机实际上还未真正显露。不过,路遥知马力,未来这些公司能否应对市场的挑战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一位非银行业分析师认为,保险行业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和精算,但在香港和内地市场,保险公司往往更注重赚取利差,即通过投资赚取收益,而非传统的通过覆盖风险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保险的初衷,使得保险公司更像是投资机构而非风险管理机构。
我是一名金融从业20年的老兵,擅长大类资产配置和香港保险,如果你在对香港保险有兴趣,请加微信zrxt777777进行交流和咨询,我们有专业的团队在香港为你提供全程的陪伴服务,同时我们也找合作伙伴,请微信zrxt77777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