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民营企业众多,在这片创业热土上,创新精神催生出一批批温岭造“好产品”,《温岭了不“企”》专栏将走进一家家企业,探寻“好产品”和“金名片”,为温岭制造打call,不竭动力,向新而生。
本期,小布走进
浙江天和水产股份有限公司。
在浙江天和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上百名女工正在熟练地剥虾去壳,剥好的虾仁经过冰水浸泡、分拣、速冻之后,被送入-40℃的冷库里进行彻底冷冻,然后“出海”前往欧美等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这是红虾,温岭人叫它‘红绿头’。”天和水产总经理余训新解释,“这种红虾仁95%用来出口,以欧美客户为主,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红虾原材料企业平均每天会收购、加工20多吨,依然无法跟上出口订单的需求。”
温岭渔业资源丰富,相关从业人员达8万多人,水产加工行业规上企业数达60多家,起步于1983年的天和水产正是其中的佼佼者,2023年产值超3亿元。
“我们最早时不叫天和水产,而叫松门冷冻厂。”余训新的长辈是温岭最早办冷冻厂的一批人之一。“最初,我们在全国各地销售本地水产品起步。市场很好,尤其是北京,有一段时间,一半的水产品都是我们的。”最让余训新骄傲的一件事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召开,亚运村的水产冷冻品等都是天和水产提供的。
“1993年,我们开始做出口生意。”此后,国际市场成了天和水产的发展中心,一度90%以上的订单都来自国外。“包括现在,国际市场依然占我们60%的份额。”余训新说,今年的出口订单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以上,“现在在排的就有40多个货柜。”红虾仁正是天和水产出口的主力产品之一,占企业30%以上的销售额。“每年,我们都要出口2000多吨红虾仁。”
除了红虾仁,天和水产另一拳头产品则是“夜宵顶流”小龙虾。“每年,我们光小龙虾就能销售两三千吨,这是国际、国内市场都畅销的产品。”他介绍,在国内市场,麻辣小龙虾、十三香小龙虾、清水虾等口味更受欢迎;在国际市场,则是龙虾仁、辣粉虾、各种调味小龙虾更受青睐。“我们还会针对不同国家、区域的口味去做一些定制产品,比如在瑞典市场,我们推出了茴香味的调味小龙虾。这些调味小龙虾每年的销售量能达到10万盒以上。”
事实上,如何加快产品创新,最大限度提升水产品的附加值,一直是余训新等许多水产冷冻加工行业从业者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余训新更是将目光瞄向了当地的一些低价值水产品,尝试通过精加工的方式来提升其附加值。
“像海鲂鱼、红娘鱼、银鱼这些非经济鱼类,过去捕捞上来后,都是作为饲料低价售卖的。但我们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其中有些鱼类经过精深加工后,在国外是很有市场的。”余训新说,“比如海鲂鱼,以前只能卖几毛钱一斤,用来打鱼粉,后来,我们将它精加工成鱼片,最高时能卖到15元一斤;再比如小银鱼,过去在本地并没有销售市场,经过我们冷冻加工,出售到意大利等国家,原料价格翻了近10倍,我们还开发了带鱼卷、鮟鱇鱼块、扇贝等袋装海鲜配菜产品。”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不仅能丰富企业的产品线,提升产品附加值,渔民也能因此获益增收,形成良性循环。
不单单是针对国际市场,近年来,天和水产还瞄准国内市场持续破圈。“因为出口市场有限、品种单一等原因,我们很难有新的突破,所以这几年我们开始开拓国内市场。尤其是电商发展起来以后,给了我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余训新说。
为此,早在2010年,天和水产便启动了逾2亿元的海鲜食品技改项目。2014年起,天和水产花费一年半时间,自主研发首款即食类产品烧烤青花鱼,上市第一年销量几十万条,走出了打开国内市场的第一步。此后,企业又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校企合作,将先进技术引入当地,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与发展。随着香酥小黄鱼、香酥龙头鱼、果蔬虾片等休闲零食的走红,“外婆桥”品牌也逐渐打响了知名度。目前,在休闲零食领域,企业年销售额就超2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借力互联网东风,天和水产还聚集周边渔民商户,打造集产、销、仓配、项目培训、孵化、检测为一体的“海松创客”电商平台,吸引了浙岭渔、海速鲜、石塘半岛等十来个团队入驻。如今,每天有上千个订单从天和水产发出,销往全国各地。
//
文字丨赵碧莹
图片丨苏嘉垚 陈 峰
视频丨苏嘉垚 蒋静豪 陈 峰 叶梦影 郭姬兰 赵碧莹
编辑丨王 怡
校对丨季虹希
审核丨王军波 黄晓慧(女)